从阿伯塔巴德到北京:巴中友谊的时光见证
(巴基斯坦)萨尔曼·巴希尔
萨尔曼·巴希尔二〇一七年在上海豫园参观时留影。
作者供图
我的童年是在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的阿伯塔巴德度过的,那是一座群山环抱的美丽小城。早在上世纪50年代,这里就开了一家中国鞋屋,是小城的地标建筑之一。父亲告诉我,里面的中国鞋匠技艺精湛,他们做的皮鞋是整个小城里最好的。
在我青少年时期,虽然家里人没有去过中国,但奶奶总会给我讲关于中国的故事:越过阿伯塔巴德再往北的巍峨高山,那里是另一个国度,拥有美丽的风景和友好的人民。
时光流转,喀喇昆仑公路翻越高山深谷,将阿伯塔巴德与中国紧密相连。如今,虽然那家中国鞋屋已难觅踪影,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随着巴中两国在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两国真挚的友谊也随着时间的积淀而更加厚重。
从听说到亲历,我和中国的故事也一直在延续。1980年,我成为巴基斯坦常驻日内瓦代表团的一名外交官。冷战阴霾中,中国代表团始终是我们在联合国的可靠伙伴。我们经常就国际事务深入交流,还多次受邀品尝令人难忘的中国美食。每一次拜访,中国同事热情洋溢的招待都让我感到十分温暖,仿佛置身于家中。在那里,我能够与可信赖的中国友人畅谈心声。他们给予的理解与随时伸出的援手,让我倍感慰藉。
在我40年的外交生涯里,驻华工作无疑是最为愉快且成果丰硕的一段经历。2005年,我被任命为巴基斯坦驻华大使。我的家人也为我感到高兴,我们在中国度过了3年半的美好时光。
驻华期间,我走访中国多地,从西北边陲的喀什到东北地区的大连,再到东南沿海的广州,这片古老土地焕发出的活力生机带给我莫大的震撼,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让我抑制不住地感慨: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进步,能见证、感受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实乃人生幸事。
我刚到北京时,中国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城市面貌可谓日新月异。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齐聚一堂,场景恢宏令人至今难忘。当巴基斯坦代表团步入鸟巢国家体育场时,现场很多中国观众起立鼓掌致意,那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全场气氛,也让在场的巴基斯坦政府官员和电视机前的巴基斯坦人民感动不已。
令我难忘的还有,2005年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中国第一时间派出国际救援队,他们也是最早到达重灾区的国际救援队伍。此后一个月时间里,中方先后向巴基斯坦提供了10批紧急救灾物资,超过1900吨的救援物资分24架次运往灾区,为震区灾民带去支援和关怀。当中方救援队员圆满完成任务从巴基斯坦凯旋时,我到机场迎接并从他们口中听到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当救援队员回忆起很多灾民虽然一无所有,却依旧将所剩无几的物资分享给他们时,许多人眼中都噙满泪水——这份跨越国界的人间大爱令人动容。
这样的感同身受从不曾停止。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那时我虽已回到伊斯兰堡工作,但我的妻子和孩子仍居住在北京。我的儿子哈姆扎和女儿伊莎手举巴基斯坦国旗,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地震遇难者默哀。那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我们全家表达的由衷哀思和对中国人民的坚定支持。我相信,无论局势如何变幻,巴中两国人民始终会坚定地站在一起,这份情谊坚如磐石、历久弥坚。
我对中国的爱,始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阿伯塔巴德小城。这份爱如影随形,影响和丰富着我的人生。如今,这份情缘仍在传递:我刚出生两个月的孙女阿丽莎,将继续从她的祖父母以及在北京大学求学的父亲那里,聆听关于中国的故事。可以预见的是,我们新一代的家族成员也将继续见证中国——这个祖辈口中的美丽国度续写更多传奇,见证巴中友好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芒。
(作者为巴基斯坦前外交秘书、前驻华大使)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