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深处走向更远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回访记
洛阳龙门石窟景区游人如织。 李卫超 摄
游客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游览。 李卫超 摄
“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习近平
□本报记者 赵若郡 杜军 蔡迅翔
伊河潺潺,夏绿葳蕤,万物蓬勃生长。巍峨壮观的龙门石窟,是珍藏文明、传承文化的殿堂,也是镌刻在崖壁上的文明瑰宝,历经千年岁月风霜,依然风华绝代、气象万千。
5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考察,他来到龙门石窟了解当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文物保护工作者倍感振奋。大家纷纷表示,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尽最大能力做好石窟文物保护、修复、传承、利用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作出贡献。
中华文明的瑰宝
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
站在龙门石窟景区龙门大桥,放眼望去,伊河两岸的香山和龙门山尽收眼底。
2345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近80座佛塔,南北绵延一公里,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千年画卷。
作为总书记一行的讲解员,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余杰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见到总书记后,感到很亲切,也无比激动。”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察看石窟整体布局风貌和代表性窟龛、造像。
“洛都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等朝代,前后营造时间长达400余年。
2000年11月,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其历史文化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用“三个最”高度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493年—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翔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晴朗夏日,拾级而上,西山南段的古阳洞庄严静谧。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也是中国石窟保存造像铭最多的一座洞窟。
“在龙门石窟2000多块石刻中,精选的‘龙门二十品’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其中有十九品出自古阳洞。”余杰介绍。
“这为我们研究佛教建筑、雕刻艺术以及古代音乐、舞蹈、服饰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余杰说。
奉先寺前,游人熙熙攘攘,有的在卢舍那大佛前拍照“打卡”,神采飞扬;有的神情庄重,似乎在用心聆听千年前的刀刻斧凿之声,感叹匠人的精湛技艺。
游客们见到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欣喜,纷纷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不时同大家交流,特别鼓励小朋友们多到实地寻溯中华文化,从小树立文化自信。
“生逢盛世,重任在肩,我一定好好学习,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来研学的文物保护考古专业大学生李子涵说。
文化遗产保护是第一位的
古阳洞内,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与遗产监测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马朝龙正和同事们一起整理考古报告。“考古报告如同为每一个石窟‘著史立说’,梳理其来龙去脉。虽然过程艰苦且漫长,但是能科学系统地保存龙门石窟的完整信息,具有永久性学术价值。”
此外,病害调查也是马朝龙的日常工作。
马朝龙于1997年来到龙门石窟研究院从事石窟保护工作,一干就是28年,他的职责是日复一日地为窟中的文物“看病”。
作为“主治医生”,他要随时关注石窟的“身体状况”,有病治病,没病预防,让它们被侵蚀的速度尽量慢一些。“游人看卢舍那大佛是要看那种美丽,我看则是要看有哪些隐患。”
马朝龙告诉记者,与其他石窟不同,龙门石窟的岩石属于石灰岩,它一方面适合精雕细刻,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保护难度。
长期以来,龙门石窟研究院针对石窟围岩崩塌、雕刻品风化和洞窟渗漏水三大病害进行了不懈研究,精准采取保护修缮措施。目前,龙门石窟东西两山的窟龛危岩体和渗漏水病害问题已基本解决,石窟区域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古老的龙门石窟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化遗产保护,要耐心细致、更要科学专业。传统技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才能保证“修旧如旧”。
历经千年沧桑,龙门石窟保护工作曾面临诸多挑战。宾阳中洞藻井的彩绘脱落严重,已斑驳难辨。颜料是什么?色彩怎样分布?研究人员如何复原千年前的绚丽色彩?
“我们利用X射线荧光仪等,对藻井不同位置的脱落颜料残渣取样分析、鉴别成分。”马朝龙介绍,借助科技手段,最终还原了建造之初的装彩工艺,成功为藻井“上妆”。
余杰说,如今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一定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把新材料新工艺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中,让文化遗产保护更精准更有效。
“总书记来到龙门石窟考察,是对我们的鼓舞和鞭策。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更有动力把文化遗产保护好,让龙门石窟呈现出更好的状态,长久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马朝龙说。
龙门石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不断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定能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工作者,能在自己工作的地方感受到总书记的关怀厚爱,我感到莫大荣幸。”余杰说,“要把感动变成行动,把总书记的嘱托和指示,真正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责任感,把龙门石窟保护好、利用好,让这个世界瑰宝永放光芒。”
文旅相生美美与共
古代工匠,开窟造像,镌刻风格与气派。
今时今日,科技赋能,传承历史与文明。
从2005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开始为龙门石窟建立数字化档案,借助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手段收集文物数据,以数字形式留存千年石刻群的风貌。
科技赋能,文明得以穿越时光,也能跨越山海。
对于龙门石窟研究院文物保管展示与文献资料中心工作人员张国锋而言,进行佛像的三维数字化扫描是他的日常工作。
在他看来,这项工作不仅能为文物建立高精度的数字档案,也让文物展示拥有了更多可能,“有了数字复原技术,我们不仅能把游客请进来,也能够让石窟走出去,把崖壁上不可移动的石窟变得可移动,让更多人体悟文化之美”。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龙门石窟传承着中原文化的根脉,也承载着世界文化交融汇聚的丝路文化印迹。
公元3世纪,石窟艺术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北魏迁都洛阳后,吸收中原地区汉文化,龙门石窟造像出现“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瘦削型佛像,被称为“中原风格”;隋唐时期,龙门石窟又出现格调清新、面相圆润、躯体丰腴的全新造像风格,被称为“大唐风范”。
“一座洛阳城,半部华夏史。”世界文化遗产3项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从文化遗产到文化地标,洛阳,正以5000多年文明史、1500多年建都史,成为华夏文明独特的地理注脚。
从历史深处走向更远未来,“保下来”,更要“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打开手机,扫描欣赏被损坏文物的原貌;登录“云上龙门”小程序,在“云端”三维游览景区;推出“无上龙门沉浸体验馆”,360度的文化沉浸盛宴,裸眼5D的逼真效果,让游客置身于穿越千年的旅程中……如今,在龙门石窟,越来越多的古老文物能够更生动地“活”在当下,走向大众。
“要挖掘景点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让游客通过参观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通过新的文化产品,来吸引普通游客,让更多年轻人树立文化自信。”余杰说。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殷殷嘱托,朝斯夕斯,念兹在兹。
在历史深处回望与探寻,正是为了走向更远的未来。
编辑:张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