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瓷处有礼

2025-05-21大河网-河南日报

李廷怀设计的汝瓷作品《龙头杯》。 受访者供图

李学武展示成品牡丹瓷。 受访者供图

孔相卿钧瓷作品《四海升平》。中国钧瓷文化园供图

郭爱和三彩作品《洛阳》。 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供图

柴战柱绞胎瓷作品《万紫千红》。 受访者供图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金淼 杨佳欣 张雅涵

  世界认识中国,从瓷器开始。中国因瓷器而享誉世界,被誉为“瓷的国度”。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字母的简单拼写代表了西方对中国文化最初的印象,亦折射了东西方的文明交流。

  在中华陶瓷文化版图上,河南作为中国陶瓷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名窑星罗棋布。汝州汝瓷、禹州钧瓷、洛阳三彩、洛阳牡丹瓷、焦作绞胎瓷……世代手工艺人用匠心塑炼,让泥土与火焰在窑炉中完成生命对话。

  这些历久弥新的艺术瑰宝,不仅暗含中国“器以载道”的造物哲学,更以其独特的釉色、纹样与造型,向世界传递中国审美范式,见证着传统技艺在当代语境下的“破圈”新生与文脉延续。

  壹

  古今中国的文化名片

  千年前,满载三彩器物的驼队沿丝绸之路缓缓西行,斑斓釉色下的骆驼俑、仕女俑、胡人俑,生动展现了盛唐时期开放自信的气象。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汝州窑口的匠人精心调配天青釉料,试图复现宋徽宗梦中的“雨过天青云破处”;禹州钧窑的窑工则在烈焰前屏息凝神,等待窑变时刻“万彩迸发”的奇迹;焦作当阳峪的绞胎瓷匠人,将不同色泥反复糅合,让表里如一的独特纹理在胎体中自然生长;洛阳匠人以唐白瓷工艺为根基,创造性地将陶瓷和牡丹文化有机融合,新派艺术瓷种——牡丹瓷应运而生。

  从驼铃悠扬的丝绸之路,到现代文明的国际舞台,手工艺人所创造的艺术瑰宝,是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中国陶瓷频频亮相于重要外交场合和大型国际展览,向世界展现中华陶瓷之美,用匠心独运的陶瓷艺术讲述中国故事、河南故事。

  2008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孔相卿创作的钧瓷作品《四海升平》被联合国总部永久收藏。

  2015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郑州举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廷怀设计的玉青釉《龙头杯》被赠予出席会议的各国政要。

  2011年,在法国卢浮宫举办的第17届国际文化非遗展上,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三彩作品《梯田》凭借用色大胆的画面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博得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行,河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唐白瓷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牡丹瓷创始人李学武“小花匠”牡丹瓷饰品系列被作为伴手礼赠予各国宾客。

  早在2008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的绞胎瓷作品《中华龙》被英国珍宝博物馆纳入馆藏。2023年,《中华龙》入藏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

  在当代中国的国际形象构建中,瓷器为何能作为重要文化IP频繁亮相?事实上,这不仅是对“以器传文”传统智慧的延续,更在于瓷器以其典雅形制与深厚内涵,成为沟通中外的独特媒介。

  贰

  窑火淬炼的历史记忆

  一团泥土在烈焰中涅槃为器,釉色流转间凝固着文明的密码。近日,记者采访多位陶瓷艺术大师,探寻这些泥土与火焰铸就的文化基因。

  “中国三彩,陶瓷之源。”郭爱和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早在东汉时期,河南洛阳就已出现彩色铅釉工艺。当时,“瓷”字应运而生,最初专指三彩技艺。

  清代著名古玩收藏家赵汝珍在其著作《古玩指南》中记载,早在唐代以前,中国已有上釉陶器。这些陶器在工艺和精致程度上相对简约、粗犷,釉色也较为单一。这类工艺,正是三彩工艺的雏形,并在盛唐时期发展到极致。“可以说,‘三彩’被视为中国最早、真正意义上的瓷器。”郭爱和说,彼时,作为多色釉陶的总称,三彩已在华夏大地蓬勃发展,而其中的“三”并非专指三种颜色,而是宇宙万物多样性的象征,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万物相生”的思想一脉相承。

  “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如果说三彩是盛唐气象的浓墨重彩,北宋汝瓷则以“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至简之境,将东方美学推向新高度。

  “汝瓷之美,在于留白之境、内敛之韵,更蕴含着和平与共融的文化精神。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沟通方式,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层价值。”李廷怀告诉记者。

  以被赠予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与会嘉宾的玉青釉《龙头杯》作品为例,李廷怀表示,瓷杯虽小,却蕴藏着东方美学的灵韵与巧思,悄然间传递着中国文化的温度。

  “这个杯子的杯柄呈‘龙’形,杯身线条收放有致,寓意中华民族‘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博大胸襟;杯底采用‘三足鼎立’的设计,象征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脉与历史智慧。整杯造型庄重典雅,含蓄沉稳。”谈及创作初心,李廷怀表示希望通过汝瓷,让世界感知到中国文化中“以和为贵”“美美与共”的价值内核。

  当视线转向焦作当阳峪,绞胎瓷的诞生揭开了另一种生命叙事。不同于大多数陶瓷所采用的表面绘画、施釉等装饰技法,这种将不同色泥绞揉成胎的工艺,让每件器物从内而外绽放独特纹理。

  “绞胎瓷别具一格,它是用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以绞胎手工技法糅合制胎成型,其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且不可复制的独特纹理,在制胎过程中便已自然形成。”柴战柱告诉记者,也正因如此,绞胎瓷被誉为“瓷中君子”,与孟子所说的“君子本色,表里如一”的精神内涵相契合,其独一无二的艺术特性也体现了中国“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道。

  作为“无声的大使”,瓷器以最朴素的方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诠释着中华哲学思想的深层智慧。

  叁

  传统技艺的“破圈”重生

  在以牡丹花闻名天下的洛阳城,总有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在窑火中绽放。以唐白瓷为基底,将牡丹立体塑形与瓷雕技法融合的牡丹瓷,打破了传统陶瓷的器型限制。层层叠叠的瓷质花瓣间,既有诗词中“唯有牡丹真国色”的风骨,又流淌着“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唐温度。

  “我希望世界通过一朵瓷牡丹,看见中华文化的现代生命力。”李学武的愿景,正随着洛阳千年牡丹文化的深厚积淀,以更立体的姿态走向世界。这朵从历史土壤中生长出的“瓷上之花”,成为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碰撞的鲜活注脚。

  在中国传统陶瓷技艺中,钧瓷向来以“窑变”著称,但“十窑九不成”一直是难以攻克的难题。如今,这一技术瓶颈已被成功突破。“孔家钧窑在坚守传统技术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窑炉改造、工艺革新与设计创新,已实现窑变效果的相对可控,提升了钧瓷整体的技术稳定性和艺术表现力。”孔相卿带领团队持续研发釉色配方,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玄妙转化为可传承的技艺体系。

  “保护是责任,利用是方向。”孔相卿认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传承与市场需求。如今,钧瓷不再只是陈列于展柜的珍品。碗、盘、壶、杯等生活器皿的批量生产,让昔日的“宫廷专供”真正走入百姓日常。

  神垕古镇因钧瓷而兴。据统计,2024年神垕古镇接待游客超230万人次,禹州钧瓷产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年产值达28亿元。钧瓷,不再只是窑口的珍品,更成为城市记忆和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边,洛阳三彩也正在完成从历史工艺到现代艺术的蜕变。郭爱和团队通过独特的施釉和烧制技术,研制出发色稳定的数百种丰富的色彩,并以此创作出多样题材与手法的陶瓷艺术品。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逐渐演变为全新的艺术门类。

  “如今的‘洛阳三彩’,分为三彩陶塑和三彩釉画。前者包括仿古三彩和三彩陶艺;后者则是在平面陶瓷板上,以釉色作画烧制而成,其中用三彩工艺制作的室内外大型装饰壁画称之为三彩环艺,是一个平面的、全新的画种。”郭爱和告诉记者,从世界首创的三彩腕表到长25米、高3米的上海世博会中国河南馆主题壁画《国之中城之源》,三彩这项技艺在“很小”与“很大”的维度间自由穿梭。当三彩腕表在瑞士巴塞尔钟表展引发抢购热潮,当釉色流动的环艺壁画装点现代建筑,三彩已演变为跨界融合的典型代表。

  在陶土与釉料的物理变化中,千年窑火正于当代迸发出新的光焰。这些跨越千年的技艺通过不断“破圈”,续写着属于当下的时代故事。

  传承是一种责任,而创新则赋予传承以未来。在今天的中国,传统技艺正从窑火中走来,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在文化与产业之间,焕发出蓬勃而持久的生命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记者手记

  在瓷器中触摸文明脉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金淼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走向世界,成为亟待探讨的命题。而答案的线索,或许早已蕴藏在这一方温润的瓷土之中。

  在中国陶瓷的重要发源地河南,有这样一群匠人,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坚守着传统技艺。采访中,记者看到匠人指尖摩挲着未上釉的坯体,神情专注、动作细致;窑炉开窑时刻,众人屏息期待着瓷坯浴火重生。在受访者的讲述里,中华文明的细腻脉络——那些关于匠心、关于传承、关于创新的故事,仿佛在器物中自然流淌。郭爱和的一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他说,陶瓷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见证者。

  让世界读懂中国,或许真的可以从一件瓷器开始。当窑火在创新中续燃,相信中华文明的智慧也将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找到更辽阔的共鸣。

编辑:张龙(小)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