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两故乡丨9年坚守铸就高原巷道的生命之光
编者按:黄河奔涌,连接中原与雪域;豫青同心,共绘发展新篇章。河南以企业担当为笔,以人文关怀为墨,在青藏高原书写了一段跨越山河的动人故事。即日起,大河网推出《一河两故乡》系列稿件,看豫青两地年轻人如何同心同行,在时代奔涌的浪潮里携手抵达星辰大海。
大河网讯 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60%,冬季气温低至零下28℃,被大家称为“生命禁区”……河南能源义煤公司义海能源大煤沟煤矿(以下简称“大煤沟煤矿”)就建在这里,地处海拔3500米的青藏高原戈壁腹地,井下巷道如黑色血管蜿蜒伸向地层深处。
来自河南的矿工茹永杰,今年41岁,在这里一待就是9年,以“缺氧不缺志气、敢与高原比高低”的精神,在青藏高原用汗水和坚守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奋斗之歌。
方寸之地的“绿匠人”
推开茹永杰的宿舍门,20平米的空间被二三十盆绿植填满:紫色常春藤顺着铁丝架爬上墙壁,矿泉水瓶做成的花盆里,绿萝垂成翠绿瀑布,窗台上的兰花擎着淡紫花苞,长寿花如小火苗般热烈绽放。这个糙汉子用铁丝扭成花架,用剪刀在矿泉水瓶底钻孔,让高原戈壁的宿舍长满绿意。
“刚到矿上时,室内外都缺乏生气。”他随手抚摸着一盆龟背竹说道。2016年从河南初到青海,高原的荒芜让他心头一颤,于是开始“见缝插绿”:去德令哈办事时绕道花市买几盆绿植,用食堂剩的鸡蛋壳给花草施肥,连工友丢弃的水瓶都被他改造成吊盆。如今满墙藤蔓成了工友的“精神坐标”,大家仿佛从中能汲取扎根的力量。
这个不吸烟、不喝酒的煤矿汉子,用花草诠释着矿工的浪漫。但当他戴上安全帽,就立刻变成铁面无私的安全守护者,在千米井下成为综掘队生产一班最有力的安全指战员。
生产现场的“逆行者”
2024年12月的一天,F111060工作面正头顶突然传来煤块滑落的声响。“快撤!”茹永杰一把拽住身边的工友张登,并大声呼喊其他工友撤离,大家三步并作两步冲向安全区。回头望去,1.5米高的冒顶窟窿如虎口大开,破碎煤块簌簌掉落。
他抄起长钎猫腰排查了半个小时,确认安全后扛起圆木冲向危险区。支架搭建时,他站在冒顶区域正下方,用肩膀抵住晃动的绞架,煤尘眯住眼睛也不挪步。3小时后,当U型钢棚稳稳架起,他后背的工作服已被冷汗浸成硬壳,掌心血泡渗红手套。“空顶作业就是拿命赌!”他的吼声穿透巷道,成为工友们耳中最有力的安全警钟。
2022年冬天,F111020工作面成了“水帘洞”:煤层渗水如注,两小时浸透三层衣服,雨衣在巷道里冻成冰甲。茹永杰每天第一个钻进“水墙”,打锚杆时冰水顺着领口、袖口灌进身体。工友们劝他歇会儿,他却梗着脖子说:“我是班长,就得站在淋水最冲的地方。”
连续奋战的45天里,他带领班组每班掘进4排,累计进尺9.6米,从未延误。当最后一根锚索固定完毕,他却因过度劳累,身体支撑不住。在高烧的5天里,他心中牵挂的仍是工作安全,嘴里不断念叨着:“窝头作业要注意安全。”翻开他的工作日志,那段时间,他每天记录着工友的身体状况:“亚博腰伤复发,安排打扫卫生。”“国军咳嗽加重,换去料场。”……字迹已被水渍晕染得有些模糊。
忠孝抉择的“迟到者”
2025年3月,茹永杰正在河南的家中轮休。接到队里F111070工作面下巷顶板破碎的电话后,他连夜买了第二天最早一班的火车票。10多个小时车程里,他每隔两小时给队领导和工友打次电话,详细询问现场情况、商讨应对方案,却始终没有勇气给病床上的父亲发视频。“爸,矿上有点急活,我得回青海一趟。”发出这条短信时,他正蜷缩在火车两节车厢连接处,裤兜里装着给父亲买的术后镇痛药。
夜里8时许抵达矿区,他直奔井下指挥物资运送,并和两名工友对顶板破碎周边约10米的位置进行加固。5班连续作业后,危机解除,他才敢给父亲打电话。听到父亲那句“别担心,我没事”,这个在零下20℃的巷道里都不喊冷的汉子,背过身抹起了眼泪。9年里,他缺席了孩子的升学礼,妻子高烧住院未能陪护,甚至父亲两次重病抢救他都在井下。
2025年4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茹永杰庄重地接过了“全国劳动模范”奖章。这个初中毕业的矿工,掌心还留着井下作业磨成的老茧。“我就是个矿工,把锚杆打结实,把隐患查清楚,比啥都强。”在劳模宣讲时,他质朴的语言像极了巷道里的煤层——朴实无华,却承载着千钧重量。
如今,他的宿舍窗台上多了一盆太阳花。在高原炽烈的阳光下,花盘始终追着太阳转动。把根扎进戈壁深处,用九年如一日的坚守在漆黑的巷道里凿出光,已然成为这个河南汉子的人生轨迹。当有人问起高原苦不苦,他拍拍安全帽,望向远处的昆仑山脉,坚定地说道:“你看,这些花不都在好好生长嘛!”(赵檬 祁婷婷)
编辑:张龙(小) 审核 :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