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闪耀吧!中华宝藏丨宋茶一碗见风雅

2025-05-22大河网

编者按:叩响时光之门,聆听文明呼吸。在这里,文物不再是博物馆里静默的标本,每一件都在诉说历史从未沉睡。跟上我们的镜头,穿越千年迷雾,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大河网讯 夏日炎炎,开封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一只黑釉瓷碗正悄然“走红”。这只高度仅4.7厘米的宋建窑兔毫瓷碗,釉面泛着金属光泽,碗壁细密的“兔毛”纹路如月光倾泻——千年前,它是宋朝文人斗茶的“顶流装备”;如今,则成了年轻人打卡“国风夜经济”的灵感源泉。

“这只瓷碗,产自福建建阳窑,因釉面铁元素高温析出‘兔毫纹’而得名。”开封博物馆的讲解员告诉记者,除了形制精美,兔毫盏的“黑科技”远不止于此,它不仅能在斗茶时清晰映衬雪沫乳花,其独特的“铁骨”结构还能长时间保温,让茶香更持久。

“茶色白,宜黑盏”,北宋书法家蔡襄在《茶录》中的论断,让建窑兔毫瓷碗一跃成为宋代茶人的“梦中情盏”。南宋诗人杨万里写下“松风鸣雪兔毫霜”,亦将茶汤与盏纹的交融描绘得如诗如画。

而要真正读懂兔毫盏如何风靡一时,得先穿越回宋朝的茶馆。不同于现代人的各式泡茶,宋朝人以“斗茶”为乐,“点茶”法也由此而生。

图源网络

斗茶又称“茗战”“斗茗”,它虽兴起于唐,却是到了宋代才发展成“全民运动”。据《大观茶论》记载,宋徽宗亲自为斗茶制定规则:碾茶为末、注水击拂、观沫咬盏,胜者甚至能获得宫廷赐茶。在这样的背景下,兔毫盏的“绀黑如漆,玉毫条达”成了天然优势。

如今的开封茶坊里,游客们可以手持1:1复原的兔毫盏,比拼谁能用茶筅击打出“雪沫乳花”,甚至还能在茶汤上作画。据考证,北宋汴河漕运码头出土的茶具中,建盏占比高达40%,足见其风靡程度。

数据显示,2024年开封夜间文旅消费同比增长23%,其中茶主题业态贡献超三成。有专家指出:“兔毫盏走红的本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连接。”正如千年前茶汤在盏中泛起云沫,今天的开封正以茶为媒,泡出一杯融合历史、经济与生活美学的“城市新茶”。(赵檬 王怡潇 范弘烨)

编辑:张龙(小)  审核 :刘杨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