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韵华裳③丨千年釉色织就现代风雅
编者按:中国以“瓷的国度”享誉全球,千年窑火淬炼出独特的东方韵味。如今,汉服在海外平台掀起文化热潮,成为Z世代与世界对话的新语言。当千年瓷韵邂逅华裳之美,会激发怎样的文化火花?自5月8日起,河南国际传播中心与大河网联合推出“瓷韵华裳”系列报道,邀请您一同领略“瓷”与“裳”交织下的东方美学。
大河网讯 在中国古陶瓷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色彩始终是最动人心魄的注脚——红釉热烈如火,青釉淡雅若烟,黄釉明快似阳,蓝釉深邃如海,每一种釉色都是窑火、泥土与时光共舞的诗篇。
当这些跨越千年的色彩浸染于汉服之间,又将在襦裙轻摆中交织出怎样的风雅?
“陶瓷古朴的色彩与我们的审美追求高度契合。”“皎玉Magnolia”汉服品牌主理人、设计师江江和玥玥(化名)告诉记者,她们在设计中大胆汲取《钧窑天青釉大三足炉》《甜白暗花菱花式茶钟》《哥窑米黄釉大葫芦瓶》等古陶瓷的釉色灵感,让瓷之雅韵于衣袂飘然间绽放。
图为《钧窑天青釉大三足炉》。(图源于网络)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以窑变万彩著称。其实,“天青”才是宋代钧瓷的底釉。清代陈浏在《陶雅》中记载:钧瓷有紫、青两种……天青贵于铜紫……足见天青釉在钧瓷中的珍贵地位。《钧窑天青釉大三足炉》的雨过天青之色,宛若星河流转,正诠释了钧瓷“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独特韵味。
设计师巧妙地将《钧窑天青釉大三足炉》的天青釉融入宋制两片裙之中,让这抹穿越千年的色彩在衣袂间焕发新生。一直以来,纯色釉瓷器皆藏巧于朴,远观如静水无波,近赏则纹理层现——或冰裂开片,或云霭流动。“我们希望这款两片裙远看是沉静的绿色调,近看却如枝叶繁茂。”设计师将“形简而意深”的理念注入印花创作之中,让瓷器美学化作可穿戴的诗意。
图为宋制两片裙整体效果和局部细节。
有一种中国白,叫“永乐甜白”。白瓷在明代永乐年间达到了极致。那时烧制的白釉瓷器,胎体洁白细腻,覆盖着纯净透明的釉层,经过窑火焙烧后呈现出极高的白度。这种白去除了所有能影响色彩的杂质,成为后世白釉的典范。永乐时期的白釉瓷器胎质细腻,釉质温润柔和,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美誉。
设计师从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永乐年甜白釉暗花菱花式茶钟》中提取甜白釉色,融入改良宋制对襟衫设计中。这不仅是一场色彩的移植,更是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设计师告诉记者,她们始终秉持静雅与细致的设计理念:静雅即选用安静雅致的色彩,细致则追求入微的设计表达,这两者与“永乐甜白”的内涵高度契合。
图为《明永乐年甜白釉暗花菱花式茶钟》。(图源于网络)
为奠定整体设计基调,设计师从《哥窑米黄釉大葫芦瓶》中汲取灵感,将沉稳的米黄色注入印花设计,与宋制两片裙的清新绿调相呼应。古朴米黄间,春日繁花以工笔细腻舒展,既承载哥窑瓷器“金丝铁线”的古雅韵味,又通过现代印花工艺赋予自然意象灵动生机。
图为以瓷器釉色为灵感设计的汉服。
“我们正努力以更深层次、更创新、更由内而外的方式,诠释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师告诉记者,她们在汉服设计中融入中国古建筑花窗元素、工笔绘画技法及女书等传统文化符号,借助现代设计手法将其转化为服饰语言,就是力求让中华传统文化以现代视角焕发新的生命力。
未来,更多沉睡于典籍与文物中的传统文化,将在一针一线、一裁一剪间焕发生机,化作人们身上的霓裳,让古老文明的温度随着步履与呼吸融入日常、走向世界。(张雅涵/文 杨露露/视频)
推荐阅读
编辑:陈梦伊 审核 :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