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人为善丨向“光”而行的百岁医者 张效房当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
大河网讯 5月23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张效房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手术刀重量很轻,却寄托着病人的希望,代表着医学的神圣。”在张效房心里,只有病人才是第一位的。
张效房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4年前,100岁的张效房还坚持每周去郑大一附院出诊。直到现在,他出行都是骑着黑色电动小三轮车,那是他多年来出门的指定“座驾”。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坐轮椅,张效房总是说,“我还能走、能动,不给别人添麻烦。”
“病人大老远赶来,我给人家解决不好,对不起病人”
1920年,张效房出生于医学世家,“我小时候在医院,看到病人进来的时候很痛苦走不成路,出去的时候却高高兴兴。这太神奇了。”这种治病救人的初心便成了张效房一生求索奉献的精神寄托。
张效房在医院坐诊
“过去,河南眼病患者多,尤其是沙眼及其并发症、后遗症,给许多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病人的呼唤,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张效房在做好本职诊治工作外,还带着眼科医护人员,利用节假日,深入农村、工矿、学校,为当地百姓进行眼病普查和沙眼防治,并且研究沙眼的病因,改进了沙眼局部用药方法,简化了睑内翻矫正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眼睛是否健康,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作为眼科医生,凡是危害眼睛的病,我们都要想尽治疗办法。”1955年,张效房决心首先攻破眼内异物摘出的难题,经过50余年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他完成了35项革新和发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方法,所写的《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探讨眼内异物的专著。这些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大量患者免于失明。
“病人大老远赶来,我给人家解决不好,对不起病人。”从医80多年,张效房始终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倾其一生只为帮助无数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张效房在学校为学生讲课
因为身体缘故,这两年张效房逐渐停下了门诊、查房的脚步,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书籍编纂和指导学生上。他每天都起得很早,草草吃完早餐后就移步书房,戴上老花镜,开始一字一句地反复斟酌。
“活到老、干到老,是件很幸福的事”
这位看起来精神矍铄的老人,实际上是一位接受过大大小小十几次手术的癌症患者。最严重的一次,是在一场肾癌手术中摘除了右肾。在这次手术前,他决定将自己毕生的积蓄120万元全部捐赠,建立眼科医学学术基金,用于资助和奖励年轻的医生们。幸运的是,这次手术张效房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也让他越发感到时间的宝贵。
2018年,张效房参与了著名老专家抢救性出版计划,准备将自己一生的经验编写入《张效房眼外伤学》。
张效房在《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改稿
“一天早上,我突然收到张教授的信息,他说‘我恐怕就不久于人世,你要好好带领大家把这本书完成!’”张效房1987届毕业生杨培增回忆道,当时的张效房得了疱疹病毒感染,身体疼痛、大小便失禁,有时甚至需要药物来镇痛。
大概半个月后,杨培增来看望张效房,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了:刚刚恢复了一些的张效房勉强能下地,病房里面的桌子上摆着厚厚的一大摞眼外伤书稿,他伏在桌前,正在一字一句地改稿子。
杨培增忍不住劝他:“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休息,把身体恢复了以后再工作。”张效房没动,“不行。我要是不工作的话,身体疼得受不了,需要打那些针。但是我一工作就不疼了,工作就是灵丹妙药,工作就是生命。”
这一写就是200万字。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经过夜以继日地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反复修改,这本书最终于2020年10月正式出版。
作为国内眼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张效房不仅培养了大量的眼科学临床人才,也见证着眼科学在我国的发展。
“好好活着,活一天,就工作一天。活一天,奉献一天。”这是张效房如今最大的心愿,他常说,“活到老、干到老,是件很幸福的事。”(董蕾 朱丽文)
编辑:张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