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里的温情,汉语中的梦想——他们如何在异国他乡,用汉语打开心灵之窗?
大河网讯 夕阳洒下余晖,郑州西亚斯学院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校园里的花花草草也仿佛披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晕,为这场文化盛宴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温暖。在这如诗如画的氛围中,河南省第二届“魅力汉语 ‘豫’你同行”来华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预赛,圆满落下帷幕。
在预赛现场,来自31个国家的留学生化身为“文化使者”,他们不仅生动讲述了自己与太极、甲骨文的故事,更以琴音传情、以墨韵达意、以舞姿抒怀。通过丰富多彩的才艺展示,留学生们倾情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共鸣。
图为预赛现场的合影。
一天的精彩比拼落下帷幕,来自俄罗斯、意大利、泰国、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的选手脱颖而出,成功晋级5月24日的决赛。他们与汉语相伴的时光有长有短,或是一年初识,或是多年深耕,但无论起点如何,他们都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在舞台上自信绽放。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又有多少默默的努力化作今日的光芒?
“多说多练一定是最重要的。”来自巴基斯坦的乌斯曼(Usman Kamran)这样分享道。他学习中文尚不足两年,却凭借高频次的交流练习,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来中国前我特别内向,学汉语让我完全变了一个人。”他坦言,如今的自己变得更加热情、开朗。对他而言,汉语不仅是一种沟通的工具,更是一扇通往中国文化的大门,悄然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与精神世界。
图为廉美夏在预赛比赛中。
除了注重口语与听力练习,来自意大利的廉美夏(Legnani Misia)格外强调汉字书写的重要性。从高中起学习汉语的她,一直坚持多写多练,在一笔一画的勾勒中感受文字的美感,也逐渐加深了对汉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来自尼日尔的李山(Idrissa Amadou Abdoulaye)这样说。在他看来,与中国朋友的交往,是了解中国文化最直接也最动人的方式。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扇窗,让他得以窥见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智慧。
来自喀麦隆的罗密欧(Serge Romeo Nyama)对此深有同感,他笑着告诉记者,自己来自非洲最热情的国家之一,非常喜欢结交朋友。他还热衷拍摄记录在中国生活的趣闻片段,边学边玩、寓学于乐,是他最喜欢的中文学习方式。
图为李山在预赛比赛中。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周艳霓(Carreen Athalia)也有着相似的故事。她与汉语的缘分,始于一部风靡一时的中文电视剧《流星花园》。在她眼中,学习汉语是一段充满趣味的旅程。看中文剧、听中文歌、唱KTV……她把生活中的点滴娱乐融入汉语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表达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比赛中,她用一首动情的《如愿》深情演绎了自己对汉语的热爱,那歌声,宛如一封写给中文的情书,娓娓道来,也动人心弦。
在河南学习,绕不开的是带着烟火气的河南方言。不少选手都分享了自己与“乡音”的有趣邂逅。“你点的菜冇了,你换个啥?”周艳霓回忆起初来乍到时,外卖商家的这句河南话让她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可渐渐地,她发现,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蕴含着一方土地的情感温度。每当她听不懂时,总有人会耐心解释,这份体贴与热情,让她切身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也读懂了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善意。
来自泰国的张金月(Kaewduang Sirada)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她记得,在河南的一次旅游途中,一位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热情地对她说:“妞,欢迎恁来河南!”那句带着浓浓乡音的问候,让她瞬间心头一暖,也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了河南人的淳朴与好客,在异国他乡收获了一份不期而遇的人情味。
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相聚在河南,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与母语,却在汉语的世界里彼此靠近、互相理解。语言不再是边界,而是桥梁。他们用中文讲述故事、传递情感、生动诠释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魅力。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即将到来的决赛舞台上,他们以汉语为笔、以热爱为墨,书写一篇篇属于青春与梦想的河南故事。(张雅涵)
推荐阅读
今日开赛!31国留学生同台竞技,谁将成为中原文化最佳“代言人”?
编辑:陈静 审核 :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