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了不起的河南“智”造——从洛阳透视科技赋能河南现代制造业

2025-05-26大河网-河南日报

洛阳开创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化智能驱动车桥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查看自动化生产线上生产各种农用机械装备零部件。郑占波 董丽君 摄

洛轴集团智能工厂正在生产轴承产品。

龙门实验室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和河南省产业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攻关。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学桦 师喆 范坤鹏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洛阳考察的首站,便来到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1954年始建以来,洛轴从一家典型的传统制造企业,相继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如今,洛轴高端轴承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达70%,“十四五”期间已有13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水平……它的发展历程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样本。

  洛阳是河南制造的缩影。作为制造业大省,河南经过多年积淀与发展,培育了先进装备、现代食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多个千亿级产业链,世界舞台上正闪耀着越来越多的河南制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聚焦“两高四着力”,河南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何成效?发力科技赋能,河南制造如何更好地向“智”造转变?

  技术攻关,点亮洛阳制造新图景

  回望历史,洛阳用轰鸣的机床声书写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篇章。

  “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7个落子洛阳。在这里,第一批汽车变速箱轴承破土而出,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轰鸣启程,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熠熠生辉……无数“全国第一”竞相绽放。“洛阳制造”以铿锵之姿叩开工业化大门,书写下新中国工业崛起的壮丽篇章。

  立足当下,拥有厚重历史的洛阳,制造业正焕发着新的光彩。

  锚定省委工作部署,洛阳立足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总目标,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细化实化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坚持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产业落到风口上、把主体落到企业上、把重点落到转化上,创新正成为洛阳最鲜明的城市特质。

  技术攻关,不断突破,洛阳勇立潮头,以攻关利剑劈开创新之路:中信重工、轴研科技推出世界最大智能化自磨机,以及全球首台25兆瓦级风电主轴轴承等尖端设备。“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北斗”组网等大国重器闪耀“洛阳创新”之光。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升至55.8%,产业持续向高向新向优。

  中钢洛耐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普莱柯落成中部最大生物安全P3实验室,龙门实验室创新运营机制,伊滨智慧岛跻身全省前列,350余个创新平台如春笋破土,让洛阳创新平台总量跃至3949家……如今的洛阳,创新浪潮奔涌不息,点亮发展新图景。

  此外,2024年,洛阳技术合同成交额193.23亿元,同比增长25.2%;2023年研发投入强度3.47%,连续6年蝉联全省榜首,5次超越全国均值……这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洛阳精心编织的创新生态网,引得各路英才纷至沓来,持续书写“洛阳智造”的传奇故事。

  洛阳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惠玲说:“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创新资源、区域创新等统筹,着力提升体系化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智”造突围,打造现代化河南新标识

  春晚扭秧歌,轻盈跳街舞,竞速马拉松……仿佛就在一夜间,人形机器人成为中国新兴科技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这些人形机器人关键部位中,超90%的轴承来自洛阳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洛阳鸿元轴承科技有限公司。

  如今,走进鸿元轴承厂区,产线“满转”,货车进出,加速冲刺保交货已成为每天的主题。

  两年间,鸿元轴承用占总营收6%的研发经费,大力攻克人形机器人轴承精度控制、薄壁钢性优化、结构优化等核心工艺难题。今年一季度,该企业人形机器人轴承产值同比增长200%以上,实现爆发式增长。

  企业是观察产业变革的样本。“智”造突围的洛阳,是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不沿边、不靠海的河南,围绕建设制造业强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壮大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8个重点产业链,向下梳理延伸N个专精特新细分领域,穿珠成链、聚链成群。

  中铁装备实现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替代,推动盾构国产率突破95%,打造了一大批世界首创的“国之重器”;郑煤机液压支架、成套化综采装备、智能化产品公开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一;宇通客车截至2024年底,累计出口客车超110000辆,产品批量销售至全球超60个国家和地区;超聚变服务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多家客户,成为全球领先的算力基础设施与算力服务提供商;翔宇医疗研发生产康复、医疗、养老机器人,成为国内康复医疗器械行业研发引领型企业……

  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河南正努力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向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发起冲击,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

  河南空港智算中心内,服务器日夜轰鸣,量子计算机正以每秒千万亿次的计算速度解析着包括DeepSeek在内的数据。这座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建成投产的2000P人工智能算力集群部署在其中,相当于超百万台高性能电脑同时工作,为各类人工智能应用和研发提供坚实算力底座。

  郑州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成为智能制造的集大成者:冲压车间内,2500吨的冲压机器瞬间完成车架造型;在焊装车间,库卡机器人正以每秒2000毫米的速度进行车身焊接;涂装车间里,搭载视觉导航系统的喷涂机器人依托3D扫描数据自动生成喷涂路径……一分钟即可下线一台新能源整车。

  如今,河南制造的底色正在逐步改变——傻大黑粗少了,专精特新多了,一批新兴企业“跨界出圈”,河南制造向河南“智”造的转变,正成为现代化河南的新标识。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新方向

  河南作为经济大省,要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围绕“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河南制造业突围之路在何方?

  河南省智慧制造系统大数据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梅清晨建议,河南作为制造业大省,可以以“7+28+N”重点产业链群为战略支点,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为手段,激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内生动力,以“要素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为路径,撬动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构建“传统产业蝶变+新兴产业崛起”为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格局,促进全省制造业实现跃升。

  “河南要对标国家‘十五五’规划,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布局。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河南科技大学教授、洛阳市“十四五”规划评审专家席升阳说。

  他认为,河南还要对标新质生产力的工业图谱,把推进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作为主攻方向,围绕具有先发优势的潜在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推动数字技术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还要把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型团队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组建城市发展战略顾问团,避免在城市发展战略方向上出现偏差。

  中信重工副总工程师、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程波说,建议企业以完善创新机制、加大资金保障、强化队伍建设,以及打造创新平台、培育创新文化为抓手,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搭建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研究的三层次科研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郑南商许超硬材料等产业集群率先突围,成为集群发展的闪亮标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携手共舞,构建起生机勃勃的产业生态;紧握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郑州比亚迪、洛阳中州时代等掀起产业增长巨浪……

  如今的中原大地,创新引擎轰鸣作响,河南制造业一步一个脚印,“智”在四方。

  专家观点

  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 郑广建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河南考察,对我省工作提出了“两高四着力”的重大要求,指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

  科技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是“助推器”。技术迭代推动产业变革,技术革命重塑制造业形态,工业4.0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5G等技术推动制造业加快智能化、柔性化生产。新材料提升产品性能,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加快智能制造。

  制造业为科技创新提供应用场景与需求牵引,是成果转化的“主战场”。制造业需求的解决方案倒逼技术攻关,也是科技创新的“试验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持续巩固,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形成的创新生态共同推动新技术落地。

  科技创新与制造业融合还催生新业态。在当前的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在相互促进中协同发展,以工业机器人和AI大模型为代表的新科技正在加快重塑制造业生态。两者融合加快生产模式变革,大数据和柔性生产线结合实现个性化定制,同时还催生了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穿戴设备等新产业的崛起。

  科技创新能力决定能否在产业价值链中居于支配地位,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可以保障产业供应链安全。因此,我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发挥我省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实施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行业技术前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的攻关,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促进、同频共振,加快制造业的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我省传统产业跃升到新高度和新水平。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挥我省4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引领带动作用,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打造“政产学研用金”协同的创新生态,统筹推进锻长板和补短板,攻关突破一批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以场景为驱动,加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以现有产业跃升和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为主线,构建创新引领、人才汇聚、市场推动、全链协同的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生态。聚焦我省的优势产业、技术基础和前沿趋势,建立未来产业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培育壮大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未来产业,打造未来产业链群。

  近年来

  ●河南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

  建成了完备的制造业体系

  ●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

  207个中类中的197个

  现阶段

  河南正在全力打造

  ●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电子信息●先进装备

  ●现代医药●现代食品

  ●现代轻纺

  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