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经济增速强劲隐忧仍存
本报驻新加坡记者 朱 旌
3月2日,两名小朋友参加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新加坡首映礼。(新华社发)
新加坡贸工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加坡经济同比增长3.9%。这一增速虽较2024年四季度的5%有所放缓,但在全球经济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仍凸显出新加坡经济的强劲韧性与活力。从产业支撑到政策协同,从市场环境到创新驱动,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了新加坡一季度经济的稳健表现。
制造业作为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支柱,一季度同比增长4.0%,成为拉动经济的关键力量。电子、精密工程和运输工程集群表现尤为突出:全球对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的稳定需求持续推动电子产业增长,而精密工程与运输工程领域的扩张则进一步巩固了新加坡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数据显示,除化工和一般制造集群外,制造业其余集群产出均实现扩张,尽管环比下降5.8%,但行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依然显著。
批发贸易业一季度同比增长4.2%,呈现出较强的增长动能,其中机械设备及供应品细分市场成为主要增长引擎,燃料化学品与其他细分市场也同步实现扩张。美国加征关税政策促使部分企业提前赶在关税生效前出货,形成短期“抢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批发贸易业增长,而新加坡作为全球重要贸易枢纽,其完善的物流和金融基础设施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环比微降0.4%,整体仍保持增长态势。
金融与保险业一季度同比增长4.5%,延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增长主要源于银行业和支付辅助金融服务的强劲表现。作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之一,新加坡凭借稳定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吸引大量国际投资者,叠加政府出台的金融创新政策与监管措施,为行业营造了良性发展生态。
建筑业一季度表现也很亮眼,同比增长5.5%,公共和私人建筑活动共同驱动增长:政府加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投入,私人领域住宅与非住宅项目同步推进,不仅直接拉动经济,还带动了建材、设计等关联产业发展。
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虽面临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等风险,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预测其仍将保持一定韧性,为新加坡出口贸易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新加坡凭借自由开放的贸易政策与多元化贸易伙伴网络,有效对冲了外部不确定性。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2025年初维持宽松货币政策,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投资与消费;美国加征关税政策虽对出口构成压力,却也促使本地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同时催生制造业、批发贸易等行业的短期“抢跑”增长效应。
一季度新加坡零售贸易同比微增0.1%,但消费市场整体稳定。随着消费者信心回升与就业市场稳固,居民消费支出逐步释放,叠加政府推出的增加公共假期、促销等政策,进一步夯实了消费基础。服务业同比增长3.6%,信息与通信、金融与保险、专业服务成为增长主力,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推动信息通信技术需求,新加坡作为国际商业与金融中心的地位则支撑专业服务业稳步发展。作为经济支柱,服务业的稳定增长为整体经济提供了关键缓冲。
劳动力市场方面,新加坡一季度失业率维持在2.1%的低位,既提升了居民消费能力,也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政府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信息通信行业的增长即为此战略的直接体现。淡马锡基金会自2018年起连续举办宜居创新挑战赛,累计投入超1200万新元支持53家初创企业,通过培育创新生态创造新经济增长点。政策层面,政府通过加大基建投入、提供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强化中小企业扶持等一系列政策,多维度稳定经济与就业。
尽管一季度表现亮眼,新加坡仍需警惕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可能冲击外向型经济。分析指出,新加坡需持续发挥贸易、金融枢纽优势,加速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在复杂环境中维系经济可持续增长。新加坡经济的韧性不仅体现在对短期外部冲击的应对,更在于其长期形成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和多元化经济结构。未来,随着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新加坡需进一步强化科技引领,深化产业转型,在国际竞争中持续巩固经济活力与竞争力。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