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河山之铭——追忆中原抗战丨宋学义:本色不移 丰碑永存

2025-06-29大河网-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记者 王绿扬

  在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有一座青瓦白墙的两进院落,每天前来参观、瞻仰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的故居。

  “纵身一跃惊天地,舍生取义照肝胆。”6月23日,宋学义故居讲解员王劭辰望着故居墙上烈士的照片,向参观者讲起那段壮烈的往事。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1941年8月,日军华北方面军6万多人联合伪军1万多人,对晋察冀边区发起大“扫荡”。

  “1941年9月24日,3500多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命令主力部队趁夜色撤离狼牙山,一团七连负责掩护党政机关与乡亲们安全转移。战斗中,七连战士大部分牺牲,宋学义所在的六班主动请缨留下坚守,掩护部队撤退。”王劭辰说。

  为了让敌人摸不清撤退方向,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5名战士故意暴露自己,将敌人引向三面绝壁的棋盘陀顶峰。与日寇展开激烈战斗后,他们纵身跳下悬崖,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抗日壮歌。

  跳崖后,宋学义和葛振林幸运地活了下来。从部队转业后,宋学义辗转回到家乡,埋头当起了农民,直到组织上寻找到他,乡亲们才知道,原来这个“老八路”是个大英雄。

  “父亲在狼牙山战斗的事迹,我没听他在家说过。后来,政府按照名单到村里寻访,我们才知道父亲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的二儿子宋福保说。

  在宋福保的记忆中,父亲宋学义一生简朴自律、从不张扬。回到北孔村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宋学义带领村民深打机井、修建水渠、改良耕地,常年辛勤劳作。1971年,宋学义因病去世,年仅53岁。“父亲走的时候只留下了两件遗物,是1959年参加国庆观礼时戴的一顶帽子和穿的一件蓝色上衣。他从不把自己当英雄,要求子女踏踏实实做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向组织伸手。”宋福保说。

  在宋学义故居的门头上,悬挂着6块“军属光荣”牌匾。受宋学义的影响,宋家人有着浓厚的军旅情结,宋学义的8名子女中有6人先后参军,孙辈一代也有5名军人。

  历史长河奔涌,精神火种不灭。如今,以宋学义名字命名的中学坐落在他的家乡,师生们每年都会为宋学义扫墓。宋福保说:“父亲离世已经50多年了,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有很多年轻人专程到故居和烈士墓前缅怀他。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要教育好下一代,让英烈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编辑:王晓颖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