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研培十年, 河南非遗如何“播种未来”

2025-07-02大河网-河南日报

非遗文创研修班学员在杭州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考察。

许静轩设计的钧瓷文创“转钱”。 受访者供图

研培学员刘秀华作品《小柴犬剪纸灯》。

研培学员宋庆春浚县泥塑作品《中原好儿女》。

观众正进行马街书会AR交互体验。本版图片除受访者供图外,均为郑州轻工业大学供图

  □本报记者 张魏

  “剪纸还能和蜡染工艺相结合,太酷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90后省级非遗孟津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的展览台前,围满了好奇的观众。

  一次剪纸研培班,一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研修班,让这个把剪纸“玩出花”的小伙子脑洞大开。“接受了专业的理论指导,还结识不少志同道合的前辈,在老师的鼓励指导下,我将这两项非遗结合,市场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畅杨杨说。

  近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河南选送的钧瓷、刺绣、剪纸、麦秆画等多项非遗、学术研究成果精彩亮相,见证了河南非遗的生动实践。

  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关键在人。

  自2015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先后有149所院校举办1400余期研培班,直接培训非遗传承人5.1万人次,各省区市同步开展研培工作,参与院校超过200所。

  十年来,非遗和高校“双向奔赴”,搭建起非遗传承保护的广阔平台。在河南,共有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南阳文化艺术学校3所高校参与研培,凸显出提高非遗传承能力、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等多重效应。

  河南非遗家底丰厚,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5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25个、代表性传承人160名,省级代表性项目1030个、代表性传承人1147名。面对如此丰厚的非遗家底,如何激活其内在生命力、确保代代相传,成为关键课题。

  研培计划如何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河南如何进行本土化探索?未来将如何发力?记者进行了多方调研。

  破茧育才

  非遗传承更具“青春范儿”

  过去,很多非遗传承被框定在师徒、作坊与家族传承模式间,传承人在创作理念方面缺乏系统化的教学与交流途径。院校纳入培养计划的实施主体后,拓宽了传承人的创新思路。

  6月30日,许静轩准时出现在直播间,他的直播间里,既售卖“好玩”的钧瓷文创,也讲解有趣的瓷器历史。作为国家级非遗钧瓷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先后参加过4次研培班,除了更新产品理念,还打开了直播销售的路子。

  “老窑口制作的工艺品逐渐与市场脱节,传承人才青黄不接,要想守住手艺,就得改变思路。”上过研培班的互联网理论和实操课后,许静轩深刻意识到,比起大众工艺,消费者更看重产品创意,传统电商远不如直播电商转化率高。

  研培班结束后,他开始有意识打造品牌,围绕“好玩”的理念更新器型,将钧瓷从观赏品拓展为生活用品,“年轻人看到钧瓷行业有发展前景,自然就会加入传承队伍里来”。

  据许静轩介绍,2020年前,他所在的禹州市神垕镇,从事互联网钧瓷销售的企业不足10家,如今,电商直播间已超过1500家。

  研培计划的核心在于:为非遗保护传承引入专业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因此,学什么、教什么,便成了传承人最关心的问题。

  2024年11月,由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承办的柳琴戏、光山花鼓戏研培计划汇报演出圆满落幕。汇报演出结束后,省级非遗柳琴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庆楠格外不舍:“从声乐、身段,到化妆、服装搭配,这些培训课程针对我们基层院团急需提升的地方,每一节课都让我受益匪浅。”

  柳琴戏、光山花鼓戏是河南的稀有剧种。河南是戏曲大省,剧种繁多,但部分稀有剧种生存艰难,传承多靠耳口相传,像徐庆楠这样的年轻演员最缺的,是“专业的指导和培训”。

  为了精准对接河南地方戏的发展需求,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在开班前充分调研,深入地方剧团、地方戏传承保护中心,与演职人员面对面交流,全面了解剧团的人员结构、经费状况、演出活动安排及传承人群的学习需求。

  “通过调研,学校掌握了地方戏发展的一手资料,制定起培训方案来,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高。”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廉玉柱说。

  院校在跟踪回访环节了解到,多数学员在结业后,回到了各自的剧团或传承保护中心,成了业务骨干,为戏曲艺术传承事业持续贡献力量。

  立足非遗保护与时代需求,我省指导研培院校精准设立特色研培班次。“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高级研修班”为非遗工坊从业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河南非遗文创研修班”突出实用理念,着重提升学员的审美艺术水平,强化设计与科学知识的融合。

  目前,我省累计实施研培班次36期,培训学员1400余人,助力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锻造了人才队伍。

  融汇共生

  非遗和高校“双向奔赴”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郑州轻工业大学选送的马街书会项目引人驻足。观众只需戴上AR眼镜,三弦琴师、坠子戏班等艺人便环绕身侧,仿佛置身于马街书会“万人围听说书”的盛况。

  “非遗源于传统,活在当下。这组作品由师生共创,借助数字化技术,让平日里大家接触不多的非遗,也能走入百姓日常生活,这正是‘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理念的生动体现。”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薛峰说。

  通过数字化技术,朱仙镇木版年画变成可玩、可趣味操作的拼图;河南非遗美学馆里,太极拳互动体验装置人气居高不下;高校里,一系列新的数字非遗项目正在孵化……以创意研发为引擎,非遗更贴近人间烟火。

  代表性传承人走进高校,丰富认知;年轻学子在研究理论的同时,躬身深入田野、工坊,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郑州轻工业大学设计理论专业的研究生郑慧珊,就是其中一员。“近一个月的时间,带队老师带领我们深入浚县、神垕古镇等非遗工坊调研。”通过实地取材、面对面交流,她发现非遗在传播环节十分薄弱。

  “调研结束后,团队为当地工坊的产品包装、产品册、产品形象进行了一系列更新,实地调研也让我的毕业论文结果更真实可信。”郑慧珊说。

  研培计划丰富师生的学术视野,形成了新的学术增长点,促进了非遗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郑州轻工业大学师资团队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研培期间共发表戏曲相关论文20余篇;南阳文化艺术学校的表演相关研究课题,获南阳市职业教育课题评选特等奖。

  “我们还将研培项目融入本科专业,以民间艺术研究为重点,通过民艺调研、民艺实践、民艺讲坛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郑州轻工业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王潇说,传承人和院校团队建立了长期合作,一线实践更为老师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案例。

  这场非遗与高校的“双向奔赴”,使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既为代表性传承人赋能,也让新生代力量成长为非遗传承的生力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扎实做好传承人教学工作,同时以项目为牵引,带领学生走出高校,推动非遗和数字媒体、动画、产品设计等更多专业深度融合,让‘产学研’发挥更大能量。”王潇说。

  点“艺”成金

  织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研培计划自实施以来,我省坚持“非遗+”理念,通过市场化、组织化路径,拓宽非遗产品销路,助力乡村振兴。

  步入河南汝阳高老庄布鞋文化产业园,布鞋生产车间有条不紊;中原布鞋博物馆展示着珍贵的民俗老物件;研学基地吸引不少中小学生前来体验女红技艺。这家集产、研、学与文旅于一体的文化园,成了当地网红打卡地,带动周边3000多名村民提升布鞋制作技艺、致富增收。

  作为市级非遗段氏传统布鞋纳制工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段玉国早期生产的布鞋,多为黑帮白底的传统款式,单一的品种限制了产业发展。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通过研培班,我才明白了样品、商品和产品的区别。”段玉国说,接触到标准化生产模式后,昔日的小工厂得以一步步蜕变,发展成如今运作成熟的产业园。

  段玉国曾参与郑州轻工业大学举办的布艺培训班、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高级研修班。自2021年起,郑州轻工业大学开启“研培师资进乡村,现代设计进非遗”,学校师生深入当地,为村民培训制鞋工艺,并对段玉国的布鞋进行全方位品牌打造,设计了50款适应不同场景的鞋样,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

  这并非个例。多年来,我省研培学员中不乏通过非遗赋能,成长为全国轻工技术能手、中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为地方非遗保护、乡村振兴贡献智慧。

  “系统性培养机制帮助传承人构建多维文化认知体系,用非遗凝聚文化认同,让传统技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加速经济价值转化。”王潇说。

  近年来,郑州轻工业大学先后举办河南非遗文创研修班、传统工艺文旅融合研修班等班次,以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为目标,以“非遗点亮”计划为契机,以非遗工坊建设为依托,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融入我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

  非遗研培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吕品晶认为,非遗保护传承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与治理张力。如何平衡非遗的“本真性”与“创新性”,以及如何突破“传统技艺保存”的单一模式,走向“生态化”的现代性,让本土文化可持续传承,这些都是亟待研究的时代课题。

  从技艺到产业,从课堂到田野,这场持续近十年的“青春播种”,让河南非遗根脉扎得更深,新枝伸向更远的春天。

  他山之石

  北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为首批研培计划试点院校之一,2015年以来组织完成了17期非遗研修班,为全国各地培养传统工艺青年骨干传承人341名,完成文化和旅游部非遗研习项目5项,依托北京市非遗研培计划、国家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振兴中国传统工艺清华大学创新工作坊等开展一系列非遗研创活动。此外,还参与哈密、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申报获批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启动非遗保护专业硕士学位项目,开展一系列人才培养、科研、政策咨询和展示推广工作。

  上海

  上海主要以“地方重塑”为社区建设的起点,将传统工艺振兴作为研培计划实施重点。如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依托“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传统工艺研修班,组织学员联合开发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等地的非遗文创产品,并借助“与世界文明对话:‘一带一路’国际手工艺展览”等国际平台展示中国西部地区非遗之美,推动文化自信、非遗保护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非遗研培及成果的国际化传播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了更鲜活的国家形象,以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生动实践彰显了追求文明交流互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江苏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系统持续的非遗研培教学,在贵州建立工作站,推动非遗工坊建设,走出了一条“非遗扶贫与扶智育人”相结合,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创新之路,工作案例《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入选《中欧人文艺术教育项目与成果手册》,衍生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生计系列活动。

  云南

  云南艺术学院师生与非遗传承人形成教学相长的特色教学模式,形成非遗传统工艺特色教材、非遗传统工艺实训室、大师工作站等系列成果。近两年,学院又聚焦“和美乡村背景下的传统技艺交流与传播”这一教学目标,采用“1+N”授课模式,组织优秀本科生、研究生、指导教师与传承人学员组队研学,课程设计上广邀与培训类别紧密相关的知名专家深度参与。

  资料来源:郑州轻工业大学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