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让“最后一程”没遗憾 这些“特殊病房”有啥故事

2025-07-04顶端新闻·大河报

从事安宁疗护工作,投入感情是必不可少的 受访者供图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 韩懿亭 姜雨璐

  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往往让人避之不及。然而,当生命的终点即将来临时,如何让这段旅程走得轻松、平静、有尊严,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当今一些医院或养老院开辟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安宁疗护区(或临终关怀区),专门收治已经慢慢走向人生终点的患者。

  近日,记者走访了解河南省肿瘤医院、瑞阳老年病医院的安宁疗护服务,听医护人员、临终关怀护理员讲述这些“特殊病房”里的故事。

  从“家庭化病房”到VR“虚拟相见”

  安宁疗护更注重人文关怀

  安宁疗护主要采用姑息疗法,减缓疾病症状,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安详。

  走进瑞阳老年病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一股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采用柔和的灯光和温暖的色彩,配备舒适的床铺和家具,营造出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这里更像是一个家。”年迈的王女士感慨地说。在这里,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和安宁。

  而河南省肿瘤医院则创新性地引用了VR技术,让临终老人“见到”思念的亲人。

  “我们曾为一位弥留之际的老人戴上VR眼镜,系统模拟出他远在海外的孙女形象。”据医护人员介绍,当老人通过眼镜“看到”朝思暮想的孙女时,颤抖着伸出手,脸上浮现久违的笑容。这项技术不仅能模拟亲人形象,还可根据患者需求定制场景,让无法相见的亲人“出现”在病床前。

  记者从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安宁疗护的医护团队,不仅关注患者身体症状的处理,更注重提供人文关怀。他们需要迅速了解患者的家庭、社会关系,以及患者对死亡的看法,做好沟通工作,并将这些信息分享给团队。在他们看来,安宁疗护的医护团队需要具备温暖的状态、精准捕捉需求的能力、专业素养以及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在哀伤中保持克制,这是安宁疗护工作者的必修课

  从事安宁疗护工作,往往需要和患者及家属共情,了解他们的悲喜。但是在他们崩溃的时候,医护人员又需要保持克制,承担起安慰者的角色。

  陈名(化名)是瑞阳老年病医院安宁疗护团队的一名护士,她至今还记得曾照料过的一位病人——86岁的李女士。

  李女士因脑出血接受气管切开术后,处于重度失能状态。2023年9月9日,她入住瑞阳老年病医院安宁疗护病区。

  安宁疗护团队迅速为李女士制订了详尽的护理计划。医生密切监测她的生命体征,依据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护士们不分昼夜地陪伴在她身旁,定时为她翻身、拍背,预防压疮的形成。

  最终,在医护人员和家人的陪伴下,李女士安详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她的面容平和安详,仿佛是在告诉所有人:她走得没有遗憾。

  老人的离世让陈名一度伤心不已。这时候,护士长引导她回到工作场景:“复盘一下我们哪里做得好,让家属满意?哪里做得有缺憾,以后该怎么处理?”通过交流和转移注意力,陈名逐渐走出了悲伤,重新投入工作。

  让人生的谢幕更有尊严和温度

  河南省肿瘤医院护理部主任徐晓霞称:“安宁疗护主要面向生命预期在6~12个月的中晚期患者,尤其是癌症晚期多发转移、治疗意义有限的患者。我们通过专业医疗手段缓解患者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确保患者生命质量。同时更注重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未了心愿,让患者有尊严、无遗憾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据了解,河南省肿瘤医院实行的“三位一体”安宁疗护照护模式包括医院内流程、转居家流程、转社区医院流程。医院尊重患者意愿,患者可自行选择安宁疗护方式。

  安宁疗护的服务对象包括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多脏器衰竭病情危重者以及衰老并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的高龄老人等。他们是目前医疗条件下尚无救治希望、通常生命期在6至12个月内的患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家属在患者生命走向终点的这段时间里心力交瘁。一方面,不少医院不愿接收这样的患者;另一方面,普通家庭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面对患者需要吸痰、扎针、管道更换等情况时无能为力,也无法提供减轻疼痛等临终疗护。同时,不少患者也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减少无谓的抢救,能够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离世。因此,他们对于专业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

  “通过安宁疗护服务的全面开展,我们希望能让更多患者、家属受益,为疾病终末期病人减轻痛苦,让人生的谢幕更有尊严,实现对生命的真正关怀。”一位从事多年安宁疗护工作的医护人员称。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