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丨“村咖”飘出别样香
纵横山野一号咖啡店吸引众多摩友前来打卡品尝咖啡。 王永乐 摄
□本报记者 赵振杰 王永乐
夏日的太行山美景如画,卫辉市狮豹头乡的盘山公路上,摩托车引擎轰鸣,骑手们摘下头盔,跨进路边石头屋里,冰拿铁的清凉裹着现磨咖啡的焦香,瞬间冲淡了燥热。
“这地方像是从宫崎骏动画里蹦出来的!”7月1日,来自郑州的骑行爱好者小林举起手机,镜头里太行云瀑倾泻而下,粗粝的石墙与原木长桌碰撞出奇妙的质感。这个藏在旅游公路旁的“山村咖啡馆”,开业月余就成了摩友圈的“秘密基地”。
“这条旅游公路串起了小店河民居、罗圈银杏树、里峪古村落等景点,游客骑累了总得有个歇脚的地儿。”纵横山野一号咖啡店经营者李广辉笑着说,咖啡小院虽小,却成了连接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的“中转站”。
眼下,在新乡的乡野阡陌间,咖啡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与“土味”乡村实现“双向奔赴”,谱写出乡村生活新图景。
一杯小小的“村咖”,在众多奔向乡村的年轻人的手中,开始有了更多元素的碰撞。位于新乡市凤泉区潞王坟乡的山咖啦咖咖啡庄园,90亩森林园区内,莫奈风格的花窗长廊、霍比特小屋与草莓采摘园相映成趣。白天露营喝咖啡,夜晚篝火烤肉,周末单日客流量突破千人次。“我们瞄准城市家庭客群,用咖啡馆的社交属性嫁接自然野趣。”园区负责人文静楠介绍,这种跨界融合让园区成为亲子教育、团建拓展的热门选择,也带动周边农家乐增收三成以上。
夜幕降临时,咖啡庄园里的天幕营地亮起点点烛光。亲子家庭围坐在一起玩桌游,年轻人分享着工作中的趣事,烤肉的烟火气裹着咖啡香在山风中流淌。“这里不是打卡地,是能让人慢下来的‘充电站’。”带着两个娃的宝妈王女士说。她刚参加完咖啡庄园的亲子烘焙课,孩子们正欢快地趴在草地上玩耍。
如果说石屋咖啡是“小而美”的旅行注脚,平原示范区“农谷生活”助老餐厅里的咖啡,则是“暖而深”的民生答卷。咖啡师银珂熟练地操作着咖啡机:“我们卖出去的每一杯咖啡都能为老人加个菜,想到这就觉得我的工作挺有意义的。”社区还会组织咖啡换书活动,来丰富“农谷生活”的书架。
移动咖啡车经营者毛小七则将现磨咖啡与手工果茶带到共渠生态长廊和太行深山,引擎轰鸣声中,一杯加浓美式成为摩托车骑士的最佳补给。“以前觉得乡村只有‘土味’,现在发现咖啡和山货、露营、非遗能玩出这么多花样。”一位常来的摩友说。
这些散落乡间的咖啡店,不仅是消费场景的延伸,更是城乡对话的窗口。位于辉县的CSCA精品咖啡学院南太行分院通过“培训+输送”模式,计划两年内为附近景区和民宿培养上千名复合型咖啡人才。创始人张建辉常说:“我们不仅要让游客带走一杯咖啡,更要留下他们对太行山的美好记忆。”在他的推动下,一场国际咖啡赛事落地八里沟景区,太行山间的咖啡香飘向世界各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新乡打卡尝鲜。
从太行山巅到黄河岸边,新乡的乡村咖啡馆正书写着独特的振兴叙事。它们既是消费升级的试验田,也是文化融合的催化剂,更是青年返乡的筑梦场。当咖啡香气漫过山野,飘向蜿蜒公路,这场关于味觉与视觉的双重嬗变,正为中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鲜活样本——在这里,一杯咖啡的温度,足以丈量出乡村发展的新“咖位”。
编辑:何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