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止在战场,更在沙丘之间、百姓身旁——阿尔巴尼亚留学生问道兰考
大河网讯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半个世纪以来,焦裕禄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焰,跨越时空与国界,帮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在阿尔巴尼亚,我们敬仰英雄斯坎德培,但焦裕禄的故事让我明白,英雄不仅存在于战场,更活跃在沙丘之间、百姓身旁。”在兰考,当阿尔巴尼亚留学生安娜(Ambra Thana)瞻仰那棵树龄已有62岁却仍然枝繁叶茂的“焦桐”时,眼中满是感动。
7月2日,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豫见中国·语通世界——多语种、数智化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生创新团队走进兰考,实地参观焦裕禄纪念园、焦裕禄精神教育基地、张庄村、东坝头黄河湾、焦裕禄干部学院等地,深刻感悟“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安娜向焦守云赠送中英文、中法文对照版《焦裕禄》。
在驱车前往兰考的路上,安娜拿出一本中英文对照版和一本中法文对照版《焦裕禄》告诉记者:“这两本书是由我们学院翻译的。正是通过它们,我认识了这位扎根基层、心系百姓的中国共产党人。”
475天的兰考岁月,5000多里的基层奔波,坚强抗争病魔的意志,还有那把被钢笔顶出破洞的藤椅,以及开创性的“三害”治理方法……读完焦裕禄的故事,安娜满怀敬意。
在盛夏的骄阳与蝉鸣声中,安娜来到焦裕禄纪念园,见到了焦裕禄的女儿、焦裕禄干部学院名誉院长焦守云。“我非常敬佩焦裕禄这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中国共产党人。我的家人也与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有着深厚的渊源。”安娜告诉焦守云,周恩来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时,她的姑姑曾作为青年学生代表为周恩来总理献花。
参观焦裕禄纪念馆。
“如今,我正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用实际行动续写着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赠书环节,安娜将全球首部中英、中法对照版《焦裕禄》以及一本记录中阿友好往来的相册赠送给焦守云,并说:“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阿尔巴尼亚留学生来华深造,期待中阿友谊历久弥新。”
焦守云亲手接过礼物,感慨地说:“看到焦裕禄精神跨越国界,走进国际友人的心中,我感到由衷欣慰。中阿两国人民友谊源远流长,我们欢迎像安娜这样的国际友人来到兰考,亲身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随后,安娜和团队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通过一件件展品和一段段文字,深入感受焦裕禄治理“三害”的艰辛与智慧。
在焦裕禄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洪建告诉记者:“焦裕禄精神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更具有普世价值,值得在全球范围内弘扬。‘豫见中国·语通世界’研究生创新团队将积极探索多语种传播与数字化手段,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对面,一棵由焦裕禄于1963年3月亲手栽下的泡桐树静静伫立,枝繁叶茂、绿荫如海,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焦桐”。“‘焦桐’见证了兰考从黄沙漫天、盐碱遍地的贫困县,一步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的艰辛历程,也象征着焦裕禄精神在一代代人心中生根发芽。如今,兰考将泡桐变成资源优势,发展出完整的乐器产业链,年产值已突破30亿元。”“豫见中国·语通世界——多语种、数智化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生创新团队队长陈杰焜告诉安娜,泡桐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让焦裕禄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参观焦裕禄精神教育基地。
看着这棵树,安娜感慨道:“我曾因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对中国产生误解,甚至一度对中国人抱有偏见。但真正来到中国,深入了解后,我发现这是一个可爱的国家,拥有许多像焦裕禄一样令人敬佩的人。”
傍晚返程途中,安娜凝望窗外景色,语气坚定地说:“追求美好生活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焦裕禄的故事让我明白,正是无数像他一样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普通人,成就了今天的繁荣与发展。”她表示,愿将焦裕禄精神传递给更多阿尔巴尼亚朋友。
“焦桐”无声,却见证信仰常青。这段跨越时空的精神,根植兰考,却绽放于世界舞台。(赵汉青 杨佳欣)
推荐阅读
编辑:陈静 审核 :莫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