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河南微短剧产业火了,然后呢?

2025-07-08大河网-河南日报

郑州市金水区大志影视基地内,剧组不分昼夜加紧拍摄。受访者供图

微短剧演员海选现场。本报记者 孔昊 摄

各地剧组奔赴中原,将镜头对准“竖店”。本报记者 孔昊 摄

郑州市中牟新区鲲鹏小镇已成为剧组扎堆拍摄地。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本报记者 宋敏 王歌

  “充值破亿!开机大吉!”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中原大地,但比天气更“灼热”的,是各大影视基地昼夜轮转的开机音浪。镜头前,演员演绎着豪门恩怨;监视器后,导演屏息凝神。

  一组数据印证河南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我省微短剧制播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三,占全国约四成的产能;2024年,全省备案微短剧超5000部,其中557部作品共1465次跻身全国短剧热力榜。郑州打造“微短剧之都”的愿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郑州如何跃升为全国微短剧拍摄重镇?这股热潮为河南注入了怎样的澎湃动能?这个新兴风口又拥有多强的生命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期深入河南多个影视基地,对话一线从业者,探寻中原微短剧的“热力密码”。

  “俊男靓女”奔赴中原

  7月5日,郑州航空港区的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导演的指令声此起彼伏:“切镜,换女主特写”“好,下一个场景”……一部短剧从开机到杀青,短的2至3天,长则5至7天,这里的工作节奏快得令人眼花缭乱。

  “场地还有档期吗?能不能协调一下,我们就拍4个小时!”一大早,郑州制片人周春序的电话就响个不停,她正为两部新剧找场地焦头烂额。“今年郑州场地面积、演员数量翻倍增长,可还是跟不上剧组的井喷需求。”周春序坦言,每部短剧筹备期,各个剧组“抢场地、抢人手”已成常态。

  聚美基地的现状,正是这番话的最好注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预约已排到10天后,每天接待8—9个剧组。”这座由闲置产业园区改造的基地建成近一年来,已产出近500部微短剧,成为河南产量最大、置景最优的拍摄枢纽之一。

  作为微短剧界的“新晋顶流”,郑州已悄然崛起为中国的“竖屏之城”。这股中原引力,正强力吸附着全国影视资源的“候鸟群”。

  推开郑州市中牟新区鲲鹏小镇一间摄影棚的门,迎面撞见正大声调度现场的重庆籍导演天浩。这位曾辗转于横店片场、闯荡过北京电影节的新锐导演,嗅到影视行业风向“剧”变,今年果断调转航向投身竖屏快节奏战场。经同行力荐赴郑州考察后,天浩当即率核心团队“挥师”中原,将镜头对准郑州“竖店”。

  “在别个地方拍豪门戏,不少场景得跨区域租,转场就是高预算。在这儿?”天浩想起不久前在郑州勘景,“遍地是剧组”“天天出作品”的场面让他震撼,“楼下是‘庄园宴会厅’,隔壁棚是‘ICU病房’,电梯直达‘总裁办公室’,还提供设备器材租赁,配套盒饭、群演和住宿——全产业链都塞进一个园区了。”他到郑拍摄的首部短剧比原计划提前两天杀青,省下的钱全砸在了后期特效上。

  这并非孤例。看中郑州发展、看好河南潜力,“俊男靓女”纷纷用脚投票、奔赴中原。比如“95后”演员陈金溪——“在郑州,主角的日薪能从2000元到1万元不等,有一定表演基础的配角也能拿到800元到1500元。更重要的是,这里拍摄机会更多、离家又近,这都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位“北漂”回来的洛阳姑娘在郑州拍了几部戏以后,就准备签约一家演艺公司,长期扎根河南。

  河南何以成为这场影视人“大迁徙”的目的地?在业内专家看来,这背后是产业逻辑的深刻变迁——轻量化生产、短周期迭代、强流量变现的微短剧特性,与郑州突出的区位枢纽、显著的成本洼地、丰厚的人力储备、多元的场景资源等精准契合。本土团队加速成长,外来力量加码布局,共同在这片热土上激荡起前所未有的产业动能。

  “当整个行业都在寻找新引擎时,郑州‘竖店’提供了关键燃料。”郑州光速引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理人、导演陈朦的比喻一针见血,“大家追逐的,是一个能点燃‘光速引擎’并充满无限可能的产业新大陆。”

  产业“重生”买卖更旺

  微短剧中“重生”“穿越”是主角逆袭的经典桥段。现实中,河南创业者们正用同样逻辑,写下一部“产业重生实录”——盘活闲置资源、打通上下游链条、重塑经济生态。

  走进郑州高新区的郑州天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会议室里正上演“职场风云”“商战对决”等戏码。“这既是办公区,也是短剧拍摄场,负一楼还有4000平方米的道具库。”该企业负责人刘梦琛介绍,三年间,公司从靠网文订阅生存,到转型月产80部短剧频登行业榜单,如今实现从IP开发到制作发行全链条掌控,年产值破10亿元,旗下“心动短剧”播出平台用户超200万,正计划进军海外市场。

  天桥短剧的“重生”轨迹,正是河南微短剧产业蓬勃跃动的缩影。记者发现,不少微短剧企业负责人来自广告、婚庆、摄影等跨界领域。当废弃厂房在镜头里“变身”为豪门客厅,当偏远乡镇因剧组云集重获生机,中原大地正裂变出一条奔涌的影视新动脉。

  在新郑市郭店镇,木马微短剧拍摄基地运营方、河南芊娱芊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指着预约表感慨:“曾经这里灰尘积了半寸厚,如今日租金3000元仍抢破头!”

  当基地的灯光亮起,经济的活水也随之涌向周边村庄——在邻近的张辛庄村,72岁的李大爷放下锄头化身“专业群演”,日薪150元;王阿姨的保洁队专攻片场清洁,月均增收4000元;还有人在自家房舍前挂起“剧组民宿”灯牌……“摄影机一开,撬动的是整条产业链,餐饮、住宿、运输全‘活’了!”周春序说。

  河南微短剧“产业重生”绝非偶然——

  始于性价比。我省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场地租赁、人力成本较低,郑州及周边都市题材拍摄场景集中完备,同时人才储备充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网络文学资源丰富。这些综合优势叠加,吸引从业者自发集聚,企业扎堆入驻,好口碑裂变式传播,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

  成于规模化。全省超千家微短剧企业、14家规模化拍摄基地、日均近百个剧组运转,吸纳固定从业人员超5万人,形成“十分钟找齐灯光组,一小时调拨百套戏服”的集群效应。更引人注目的是产业喷薄的“青春势能”:超70%从业者为30岁以下青年,核心工种月薪轻松破万元。

  盛于产业链。目前,河南微短剧已构建从剧本创作、现场拍摄,到后期剪辑制作、上线宣发、海外发行的完整产业链,闭环生态让“单打独斗”升级为“军团作战”。这不仅提升了制作效率,也推动内容质量的飞跃。从业者在各个环节中紧密协作,创意与技术相互碰撞,催生出一批批精品短剧。

  这种“集群化”优势,也是政策引导和市场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郑州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省委宣传部将“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列入2025年工作要点。省广播电视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统筹推进,指导鼓励各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郑州市率先出台有关意见,从剧本创作、取景拍摄、精品奖励、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为新业态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今年4月,登封市印发相关方案,借助“天地之中”“少林功夫”等品牌优势,设立奖优机制,壮大产业规模。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则从企业入驻、举办活动、取景拍摄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奖励补贴措施,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

  短剧不会是一阵风

  河南微短剧产业的“加速度”令人瞩目。另一方面,当同质化、荒诞剧情屡遭诟病,当各大资本巨头强势入局,当消费由充值为主向“免费+付费”转变,今年的微短剧市场更显“百舸争流”。新形势下,河南又该有何种作为?

  从“流量狂欢”转向“价值沉淀”——

  微短剧本质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消费”的产物。然而,“15秒必转折,结尾必留悬念”的剧情范式,让用户在“流量狂欢”后产生严重的“爽疲劳”。如何让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真正沉淀文化价值,成为业界必须跨越的门槛。

  令人欣慰的是,政策引导与市场自觉正推动行业转向。在业内资深人士看来,微短剧同样承担着以艺养心、以文铸魂的功能,精品化是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通过行业主管部门的有效治理和引导,2024年以来,我省精品微短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尝试探索到佳作频出的加速发展历程,《又见鸾鸟起舞时》《“洛”花如有意》等多部微短剧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剧目。

  从“野蛮生长”迈向“可持续赛道”——

  微短剧商业潜力无穷,变现模式更加多元。在河南,制作方正告别“赚快钱”思维,转向专业化、工业化的成熟制作模式,推动微短剧从现象级风口向可持续赛道转型。

  一夜成名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玉龙正谋划在中原腹地落地一座古装影视基地,补全河南微短剧产业链的关键拼图。“古装题材仍是流量富矿,关键是以产业思维激活历史资源。”李玉龙说,若以洛阳为古装枢纽,串联开封宋文化场景,再嫁接郑州、西安高校的影视人才库——120分钟高铁圈内,将崛起一个“古装短剧黄金拍摄圈”。

  河南高校也正以“专业重塑”与“小学期实战”双轨并进,深度嵌入这条新兴产业链。比如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已率先构建“产业导师驻校+真实项目进课堂+企业标准融课程”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一条从课堂直通片场的人才高速路正在中原铺就。

  告别“恶性竞争”呼吁“总部基地”——

  与庞大的产业规模不相匹配的是,郑州尚未形成集约化、高标准的微短剧总部基地,导致资源分散、效率受限,恶性竞争、价格内卷,难以进一步巩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一个鲜明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大批来自横店、北京、成都等地的创作者、投资者与技术人才纷至沓来;另一方面北京、杭州、成都等纷纷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微短剧产业,到河南抢夺优质企业和人才资源,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和产业升级需求,郑州乃至整个河南,亟须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国有城投平台的主导下,联合市场主体共建微短剧总部基地,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河南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周健认为,唯有通过资源整合与能级跃升,推动多业态融合与国际化发展,才能将行业从无序竞争拉向健康轨道,使微短剧真正成为文化消费新引擎、城市品牌升级与文旅融合的强力支点。

  “短剧不会是一阵风。”受访者纷纷达成共识:“竖店”的未来在于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态圈——以政策精准滴灌扶持精品,以科技赋能驱动创新,以深厚文脉滋养独特IP,以完善链条吸引高端人才。

  当“人人皆演员,处处是场景”的活力,与对品质的坚守、对规则的敬畏相结合,郑州这座“竖屏之都”方能真正从“跑得快”走向“走得远”,让“河南故事”不仅刷屏,更能深入人心、赢得口碑、创造长久价值。

  小贴士

  微短剧,是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故事情节的网络文艺样态。

  短评

  微短剧赋能大市场

  □赵志疆

  短小精悍、爽点密集、单集时长60秒至10分钟,微短剧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越来越多“竖屏”用户的碎片时间,并掀起新一轮付费点播热潮。2025年,微短剧全面覆盖从Z世代到银发族的全年龄段用户。截至6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96亿,占网民总数近七成。

  目前,微短剧的市场规模已全面超越电影票房,与长视频、院线电影共同构成了中国三大主流视听支柱。2025年上半年已创造约64.7万个就业岗位,行业呈现年轻化、灵活化、多元化趋势。随着“微短剧+”战略全面展开,短剧跨界联动非遗、文旅、科普、普法、商业IP等多领域,积极拓宽内容生态边界,提升产业链的协作深度,行业竞争已经从“流量战”走向“内容战”,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郑州市文旅部门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共有3194部微短剧上线播出,203部登上全国短剧热力榜,市场规模达23亿元。2024年10月,郑州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争取到2027年,将郑州打造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微短剧创作之都’,全市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

  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郑州的底气在哪里?作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郑州的区位优势显著,人员往来与物资运输高效便捷,为微短剧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八大古都之一,郑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展现古代传奇,还是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的碰撞,都能为微短剧注入独特魅力。

  凭借丰富的拍摄场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旺盛的创作活力,郑州已迅速崛起为全国微短剧制作重要基地。4月16日,“文脉千年·剧说郑州”网络微短剧剧本征集活动在郑州启动。6月18日,第三届郑州微短剧产业生态大会开幕,吸引国内外300余家影视及微短剧行业领军企业参与,共商行业未来。推动结构升级、实现精品化、讲好中国故事,微短剧正在悄然实现着从流量工具到内容引擎的华丽转身,以“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是一篇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大文章。

编辑:陈静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