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缘何在这里具象化?丨黄河记忆
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近日,随着小浪底水利枢纽排沙洞闸门缓缓开启,黄色巨流咆哮着喷涌而出,一泻千里,气势磅礴,“黄河之水天上来”具象化的震撼场面吸引许多人争相观看。你知道吗,今天我们能够看到这种奇观,还要得益于工程建设时,在世界上首次使用的“孔板消能泄洪洞”新型消能技术。
小浪底调沙时场景。(许俊文/图)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家建设的仅次于长江三峡的特大型工程,工程因位于黄河最后一段峡谷出口的小浪底村而得名。
黄河独特的泥沙问题,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及严苛的水沙运用要求是小浪底水利枢纽总布置的设计难题。多少年来,国内外专家都绞尽脑汁提出过各种方案,但均未能定案。
1984年,中美专家联合对小浪底水利枢纽进行轮廓设计,黄河水利委员会选派28名工程师参加。经双方13个月的努力,完成了以泄洪和引水洞群进口集中布置为特点的轮廓设计。但用在像小浪底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上,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因而当时有些专家对此表示疑虑和担心,唯一办法就是深入进行科学试验。
于是,从1985年起,全国很多科技人员积极地支持小浪底工程,开展了孔板消能试验。1986年,通过大量科学试验和研究,黄委会设计院优化了小浪底孔板消能方案,使其更趋合理,但专家们仍然担心采用多级孔板消能新技术缺乏实际工程的实践经验。鉴于此,经水利部批准,黄委会设计院选择甘肃碧口水电厂排沙洞,将其改建为孔板消能泄水洞,为小浪底孔板消能方案进行实际工程的中间原型试验。
小浪底调水时场景。(王相川/图)
黄委会设计院组成碧口中间试验项目组,委任王咸儒兼任项目负责人,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黄委会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大连工学院(今大连理工大学)、南京水科院、天津大学、四川大学等12家科研单位先后投入试验研究,取得了有关小浪底孔板消能方案科研成果近百个。1987年12月14日,水电部水规院在京召开了“碧口中间试验”鉴定会,与会专家30余人。会议鉴定意见认为碧口试验项目目的明确,测试项目安排得当,设计缜密,施工质量优良,组织严密,各单位精心测试,取得大量可信宝贵资料,对论证多级孔板消能方案有积极意义,是一次成功的科学试验。
小浪底多级孔板消能泄洪洞方案成功的设计、试验研究和建设运用,凝聚了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施工建设者的才智和心血。更难能可贵的是,随着小浪底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进展,孔板消能试验研究一直持续跟踪进行,直至2004年建成的3条孔板消能泄洪洞先后成功投入试验运行。
素材来源:《黄河记忆——我的黄河故事》丛书 口述人:王咸儒,山东烟台人,1938年6月13日生。历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科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黄委会规划勘探设计院小浪底水利枢纽轮廓设计中美联合设计组地下工程及砼结构组中方组长、小浪底工程项目设计负责人、水利部小浪底建设管理局副局长(黄河水利水电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
编辑:陈静 审核 :莫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