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三千年后,“妇好”归乡

2025-07-10大河网

大河网讯 7月9日,“妇好”回到了家乡——河南安阳。

当日,豫剧《妇好》2.0版(以下简称《妇好》)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开演,场内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追寻着“妇好”的脚步,在豫剧的唱腔中领略这位商朝传奇女性的动人故事。

“妇好”归故里

一方舞台,能承载多少故事?

《妇好》的故事以考古实物确证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女政治家妇好为原型,通过王朝变迁下人物命运的演绎,塑造了一位文韬武略的奇女子形象。

“玄鸟锵锵,殷土茫茫……”7月9日晚上七点半,大幕拉开,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一级演员吴素真饰演的妇好一亮相便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紧接着,武丁妇好大婚、祭司占卜……跌宕起伏的故事浓缩至两个小时内,观众沉浸其中,仿佛穿越至大邑商,在剧中人物命运的起伏下时喜时悲。

此次“妇好”归乡,是传统戏曲与古老殷墟的对望,也是一场精神文明的对话。

开场前,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团长关效宇向记者介绍:“《妇好》结合了很多殷墟元素,比如我身后的图案就是甲骨文‘妇好’和妇好的武器青铜钺,剧中还加入了龟甲占卜、兽面纹、司母辛鼎、象牙杯、玉凤佩等典型元素。”

豫剧《妇好》表演中,祭司正在占卜。

“安阳是一片文化厚土,我们的主创团队曾专门来这里观摩学习,汲取灵感。我们从这里出发,也必将再次回到这里。”关效宇说。

演绎再更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妇好》在实践中更新。

女将军、政治家、祭司、王后......妇好的身份如此之多,如何塑造好这位“六边形战士”?

答案是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更新。

据《妇好》导演陈胜超介绍,相比于先前的版本,《妇好》新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人物关系上也进行了调整,更多追求“情”这个字的舞台呈现。如妇好与哥哥的兄妹情、与子昭的夫妻情,也有她的家国情、与女兵之间的友情,还有她与马之间不可割舍的亲人般的感情。

7月9日,豫剧《妇好》在河南安阳演出。

《妇好》的诞生并非易事。该剧的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灯光、服装造型等均为当代剧坛实力派艺术家。“写一场,磨一场,排一场,《妇好》是我们用几年时间一点一点抠出来的。”《妇好》编剧张凌羽说。她表示,在服化道设计、剧中文物呈现、殷商元素融合等方面,主创团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力求做到既尊重历史,也创造艺术。

 “在《妇好》1.0版巡演的过程中,针对专家和观众提出的问题,我们边演出、边总结、边调整,希望能将其打磨成为一个精品剧目传承下去。”关效宇说。

精神越千年

1976年,女考古学家郑振香带领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掘出妇好墓,历史迷雾散去,妇好的传奇人生震动世人;

20世纪20年代,妇好的故事被编成豫剧《龙凤令》,“豫剧皇后”陈素真在其中饰演妇好;

如今,陈素真再传弟子吴素真在《妇好》中唱腔铿锵,妇好的传奇力量再次激起新时代的回响。

“我女儿特别喜欢吴素真,前几天一直催着我买票。”王女士带着女儿燕燕一起观看表演。她表示,如果女儿愿意学豫剧,自己会全力支持。

不同时空的人们,被同一种精神相连。

对于主演吴素真来说,如何理解好、演绎好“妇好”至关重要。在她看来,这靠的是一种“重复”。

7月9日,豫剧《妇好》开场前,吴素真正在化妆。刘宇健摄

“比如我们在过戏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的一个小技巧就是无数次地阅读,甚至背诵剧本。” 吴素真说,她一有空就反复阅读关于妇好的各种历史资料和小故事,从细枝末节处找表演的精髓。除了妇好,和妇好有关的人物如商王武丁等,她也做到了然于胸。

重复中有新的收获。从亲情到家国情,从神权到人权,吴素真对妇好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个有血有肉的巾帼英雄形象愈发清晰,她逐渐找到了诠释这一人物内核的方法。她说:“只有读懂妇好,才能演好妇好,让更多人通过我的表演与妇好产生精神共鸣。”

据悉,自今年4月份首演以来,《妇好》共演出了25场,巡演足迹遍及6个城市,所到之处皆掀起“妇好热”,传统戏曲的内涵与创新表达的形式在新时代碰撞、出圈。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该剧以“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为追求,正逐步成为河南文化新名片。(麻文静 桑栋亮)

编辑:陈静  审核 :莫韶华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