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让普通话成为乡村振兴 “金钥匙” 、民族团结 “连心桥”

2025-07-10大河网

大河网讯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语润四方”J小匠推普实践团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推普实践活动名单,积极参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组织开展的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以“普通话+产业发展”“普通话+文化传承”“普通话+民族团结”为路径,深入果园、博物馆、乡村等多元场景,开展了一系列有深度、有温度的推普实践,用语言架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动能”。

从“语言赋能”到“产业发展”的创新探索

7月5日,推普团奔赴商丘市睢县鲜香甜葡萄园,将直播带货与普通话推广结合,为果农开辟发展新路径。睢县葡萄种植历史超50年,现有“夏黑”“巨峰”等十余个品种,种植面积达8600余亩,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活动中,实践团搭建直播设备,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向直播间观众介绍葡萄品种特色、绿色种植理念,并现场试吃展示,吸引大量网友关注,订单量持续增长。同时,成员们与果农亲切交谈,开展推普调查,针对发音困难、表达障碍等问题一对一辅导,从基础发音到简单语句,细致提升果农普通话水平。

“学好普通话,和客户沟通更顺畅,葡萄卖得更好!”果农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更让果农意识到语言对产业发展的价值,真正实现“推普助农”。

从“语言互通”到“文明传承”的深度融合

7月7日,推普团走进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将普通话推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结合。在博物院入口及核心展区,成员们向游客发放宣传手册,阐释普通话在文化传承、社会交流中的基石作用;面向博物馆工作者,结合讲解、接待场景,分享普通话传递文物内涵、提升服务质量的技巧;在馆内设置“说好普通话,沟通你我他”等主题标语,营造浓厚推普氛围。

更值得一提的是,团队以“沉浸式情景研学+互动讲解+视频传播”为主线,义务担任“推普讲解员”,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讲述商都遗址的历史与中原文化底蕴,并拍摄制作优质宣传视频,将传统文化与沉浸式体验融合。游客表示:“这样的讲解不仅让我们读懂商都文化,更感受到普通话在知识传递中的独特魅力。”

从“需求清单”到“心灵共鸣”的走心实践

7月8日,推普团来到新郑市龙湖镇山西乔村——一个回汉杂居的村落(回族占比近1/4)。为确保推普“精准滴灌”,实践团先召开座谈会,村党支部书记马彦锋坦言:“中老年村民方言交流‘卡壳’,孩子回家后普通话使用场景少,语言环境待优化。”随后,成员们入户走访,记录“买菜报菜名”“就医问药”等12类高频生活场景的语言障碍,现场纠正发音:“阿莫西林”“感冒灵”……68岁的回族村民跟着练习后笑着说:“去镇里买药再也不怕说错药名了!”

推普不仅要“教说话”,更要“聚人心”。实践团将推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结合,用普通话解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讲述“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等民族团结故事;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反诈知识进万家”“夏季安全用电”科普宣讲,用“中奖先核实”等通俗案例让知识入脑入心。活动累计发放《普通话学习手册》(双语版)132份,收集村民语言需求反馈63条。村民感慨:“现在和乡亲聊天更顺了,带孩子去镇里上学更自信了,普通话真是咱各族群众的‘幸福密码’!”

从“一次实践”到“持续赋能”的使命担当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实践团指导老师毛琪表示,学院将持续深化“语润四方”推普品牌建设,推动普通话推广与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

接下来,实践团将继续围绕“推普”主题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让语言的纽带在城乡交融中愈发坚韧,让文化的种子在青春耕耘中更加茁壮。

语言相通,心意相通;心意相通,命运与共。当普通话的声浪在果园、在博物馆、在乡村回荡,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团结奋进画卷正徐徐展开。(董浩 毛琪)

编辑:谭敏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