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提议河南建“激活型大学”,从想法到落地怎么走?
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高考成绩揭晓,志愿录取启动,有人如愿以偿,也有人因分数遗憾错失心仪院校。这种以分数为核心的“筛选”模式,是否能有更优解?
近日,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提出在河南等地建立“激活型大学”的构想,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尤其对人口多、教育资源待提升的河南而言,或许是一次弯道超车的契机。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教室。
河南建“激活型大学”,核心要抓这几点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已根本不同于过去。”王晓东的初衷是,随着信息高度开放,知识无限可得,技术飞速发展,教育方式发生变革,社会需求多元,人才标准不断更新,“我们已经有能力,也有必要,推动教育从‘筛选’走向‘激活’”。
他建议,可在河南中部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立新型“激活型大学”作为教育制度改革试验区。“这类大学不再以统一分数为唯一门槛,而是采用灵活、综合的多元遴选机制,接纳不同天赋的青年。”
具体怎么做?“这些大学应与高科技企业和高水平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即参与真实企业或科技研究项目,通过‘导师+AI助教+企业实训’三位一体的体系,完成从‘潜力识别’到‘能力落地’的全过程。”王晓东表示。
同时,教学方式以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模块化课程(Modular Curriculum)和AI辅导系统为基础,实现“边学边做”“个性化进度”“即时评估”。课程内容聚焦数字技能、AI应用、制造业自动化等前沿领域,紧贴国家战略产业方向。
从传统高校到新型大学,河南已有探索
事实上,王晓东倡导的产教融合模式,河南不少高校已在尝试,为“激活型大学”积累了本土经验。
在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方面,河南虽暂未出现像西湖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这样的新兴力量,但省内高校正加速向“产教融合”转型,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常态。
在河南工业大学,通过与企业强强联合,为学生构建起“理论—实践—竞赛—就业”的完整培养链条,学生在毕业前就已具备企业所需的核心技术能力。
在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通过联合洛轴、轴研所等行业龙头企业,攻克了高性能轴承核心元件高一致性和高表面质量加工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助力“神舟”问天、“嫦娥”揽月、“祝融”探火、“蛟龙”探海等。由于轴承专业方向办学特色突出,该校也被誉为中国轴承行业的“黄埔军校”。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展。
在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梁保然介绍:“学校已开设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多个专业培训。同时,携手华为、腾讯云等知名企业,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将大数据分析、工业互联网等真实项目融入教学实践。”此外,学校还推行“岗位需求+技能+证书”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所学技能与行业标准无缝对接。
“产教融合并非简单的物理捆绑,而是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之间的深度化学反应。”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何二毛介绍,该院“导师制”通过引入企业高管、驻村第一书记等担任学生导师,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链条,使学生成为产业升级的“活力单元”。
虽未完全脱离传统培养框架,但毫无疑问,这些模式均已展现出“激活潜力”的雏形。此外,近年来,河南持续发力高等教育布局:一方面强化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另一方面培育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双一流”创建学科,同时,一流大学研究院拔节而起。建设“新大学”,引进“好大学”,这些举措都在为“激活型大学”的落地夯实基础。
高等教育评价品牌软科数据图。
破解痛点,让高校成为区域发展的“引擎”
河南高校数量虽多,但顶尖资源有限,高等教育长期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
比如,河南作为制造业大省,急需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但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仍偏理论,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企业再培训才能上岗。
“激活型大学”恰恰能破解这一难题,它既能让未被传统高考吸纳的青年重新获得成才机会,又能为河南的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输送“能上手、懂协同”的人才。正如王晓东所说,这不仅将大量未被传统高考体系吸纳的青年重新激活,也将为地方产业输送真正“可上手、能迭代、懂协同”的新型人才。
从国家层面看,教育部也曾提出,将推动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倾斜,在中西部和东北等地布局建设一批高等研究院。河南若能抓住这一机遇,将“激活型大学”纳入规划,既能填补区域高等教育的短板,也许更能为全国教育改革提供“河南方案”。
在王晓东看来,这类试点大学既是教育公平的突破口,也是科技战略的“人才蓄水池”,未来更有望成为“技能跃升”和“区域振兴”的关键引擎。
专家连线:
创办新型大学已蔚然成风 河南如何跟进?
近年来,除传统985和211院校外,以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为代表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同样备受关注,成为不少考生的新选择。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曾撰文指出,当下,以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代表的第四代大学正陆续出现,这些大学的本质是打破传统边界,以颠覆性理念重构知识生产模式,以科技赋能重塑教育生态,以全球协作应对人类共同挑战。
今年2月23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赴深圳调研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等时指出,建设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改变传统办学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实践,是高等教育领域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型和历史性变革。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大学的科学突破和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大概率率先在大学所在区域实现。”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南大学资深教授耿明斋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进入技术依赖的新阶段,高水平大学的创新突破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对产品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活动效率提升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
在耿明斋看来,高水平大学是大规模、高密度集聚和培育人才的平台,也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源头,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支撑。“除了搭建创新平台,还要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打通研究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鉴于高水平大学在地方高质量发展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凸显,一方面,要持续搭建一系列人才聚集和创新的平台。除了自己努力之外,要争取国家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面向全国甚至全球引进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创办、领办如西湖大学一样的高水平新型大学。”耿明斋表示,如今,举办这样的大学已蔚然成风,实践也充分证明,这是一个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编辑:祝萍 审核 :莫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