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泥土的形状,是他给时间的回信——访郑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桂少鹏

2025-07-11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赵汉青)“我从小便跟着师傅学习黄河泥塑,对这门古老技艺有着特别的感情。泥土在手中变幻成型的那一刻,我总觉得,它不只是器物,更是一种文化表达。”7月8日,在郑州市管城区红泥堂(赵恩民泥塑研究院),记者见到了郑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桂少鹏。言语不多的他,谈起泥塑,目光坚定、语气沉稳。

图为桂少鹏泥塑作品《童趣》,采用嵩山红泥料及塑空法雕制而成。

红泥在掌心揉捏、雕刻、塑形,仿佛拥有了生命。桂少鹏说,黄河泥塑讲究“精细见功、神韵俱足”,既要还原生活中的人物细节,更要赋予作品灵魂。“小时候,我跟随父亲学习泥塑和烧窑,打下了最初的基础,那时,父亲便是我的‘师傅’。2007年起,我正式拜赵恩民为师,开始系统性学习泥塑这项传统技艺。”

图为2024年,赵恩民在法国为法国总统马克龙之父米歇尔·马克龙现场创作并赠送泥塑作品。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赵恩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徽章”获得者、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长期致力于传统泥塑技艺的挖掘与创新,民间称其为“泥人赵”。

经过多年钻研,赵恩民成功复原并创新了失传已久的“塑空”技法,泥塑人物的头部和手部可灵活转动、自由组合,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和交互性。这项技艺不仅让作品重量减轻约75%,还打破了泥塑成型后无法改变的局限,填补了中国泥塑发展史上的空白。

图为桂少鹏泥塑作品《祖国颂》,采用紫泥沙(黑金砂)材料及塑空法雕制而成。

泥塑,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承载着浓厚的地域风情与历史记忆。出生于1989年的桂少鹏,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始终在寻找让泥塑焕发新生的方式。“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让泥塑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而不只是摆在博物馆或者展厅里。于是我尝试把泥塑中的雕刻工艺融入进紫砂壶和紫砂杯的创作中。”

图为桂少鹏正在创作以三星堆青铜面具为题材的紫砂杯。

“紫砂和泥塑虽然材料不同,但都有‘塑’的艺术。我选择了一些大家感兴趣的文化符号,比如三星堆的青铜面具,把它们作为主人杯的主题,通过雕刻再造赋予器物新的生命。”在桂少鹏看来,这既是对传统的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创新尝试。“我希望人们在喝茶的时候,不仅能看到器型的美,还能感受到文化的深度。”桂少鹏说。

近年来,桂少鹏将泥塑中的雕刻技艺融入紫砂工艺,推出“泥塑+紫砂”跨界融合作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以三星堆青铜面具为灵感创作的主人杯系列。他在紫砂壶身上进行高浮雕创作,将泥塑的造型语言与紫砂的材质美感巧妙融合,使得每件作品都兼具视觉冲击力与造型表现力。

图为桂少鹏紫砂壶作品《紫峰盈云》。

“我学泥塑出身,也会做茶器,但紫砂并非河南本地技艺。想做好,就得亲自去宜兴实地学习,去看泥、试火。”桂少鹏坦言,跨界并非易事,不只是技艺转型,更是思维重塑。凭借对传统艺术的执着,他成功打造出一批风格鲜明的紫砂作品,深受年轻消费者和工艺爱好者的喜爱。他设计的紫砂壶作品《紫峰盈云》已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成为“泥塑+紫砂”融合创新的重要代表作。

“我觉得,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注入新的创意,它才会真正活起来。”桂少鹏告诉记者,如今的红泥堂已成为当地青年文创力量的重要代表,不仅专注于作品创作,也通过开设体验课程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感受传统工艺与当代创新的交汇之美。

图为桂少鹏泥塑作品《茶·乐》,采用紫泥沙(黑金砂)材料及塑空法雕制而成。

在技术不断迭代、工艺日益多元的今天,桂少鹏始终相信,“匠心”不是一个过时的词语,而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坚守。他所守护的,不仅是黄河泥土的温度,更是一种深埋在文化基因里的记忆与情感。

“未来我还会探索泥塑的更多跨界表达,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骨子里,我始终都是那个热爱捏泥巴的我。”桂少鹏说。

编辑:陈静  审核 :莫韶华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