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铸魂,孤村泣血——先锋话剧《孤村》以艺术之名致敬不屈岁月
中国网7月11日讯(记者葛蕾)当历史的硝烟在时光长河中渐趋淡远,总有一些故事,需要被反复讲述;总有一种精神,值得用生命去镌刻。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一部穿透历史迷雾的先锋之作正悄然走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历时4载打磨的原创小剧场话剧《孤村》,将于7月10日至13日登陆中国国家话剧院小剧场,用4场沉浸式演出,为这个特殊的年份献上一曲泣血的英雄赞歌。
方寸舞台,激荡历史回响
“小剧场是显微镜下被聚焦、被放大了的戏剧艺术。”这句话在《孤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没有千军万马的厮杀,这座被烽火围困的中原孤村,将镜头对准了两个最平凡的生命:从死人堆里爬出的士兵牛二虎,躲在地窖中瑟瑟发抖的村姑翠莲。在小剧场有限的空间里,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战争的焦灼。地窖的木门吱呀作响,仿佛下一秒就会被日寇的铁蹄踏碎;残烛的光影在断墙上摇曳,映照着两个灵魂从恐惧到觉醒的蜕变。编剧以“虚实交织”的先锋笔法,让牺牲的战士、村民化作英灵重返舞台——他们不再是沉默的符号,而是带着生前的乡音与性情,将主角脑海中翻腾的想象活灵活现地铺展在舞台上。他们带着温度的话语与动作,既是牛二虎与翠莲内心信念的具象化,更是民族精神在个体记忆中的鲜活投射。当翠莲握紧生锈的菜刀,当牛二虎点亮藏在地窖的油灯,个体的微光在舞台上骤然迸发成燎原之火,让观众在屏息凝神间触摸到民族精神最滚烫的温度。
四年磨剑,叩响时代共鸣
这部凝结着河南话剧人四年心血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下的叩问。为何要在和平年代讲述战争?为何要让两个小人物站上舞台中央?
答案藏在翠莲清脆的歌声里——那首动人的民谣,是中原大地从未断绝的生命之歌;答案写在牛二虎布满伤痕的手掌上——那双手曾握过锄头,如今握紧武器,诠释着“保家卫国”最朴素的含义。当英灵们的身影与现实中的观众重叠,当地窖的微光与剧场的顶灯交相辉映,历史与当下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80年前,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家园;80年后,我们以艺术之名传承勇气。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孤村》的入选绝非偶然。它精准踩中了本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原创戏剧,时代共鸣”的主题脉搏——在“北京主单元”“乐山展演月”“高校展演月”三大板块中,这部小剧场作品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以其原始的力量感与真挚的情感浓度,成为10部小剧场剧目中最动人心魄的存在。自2015年创办以来,这场话剧盛宴始终坚守“讲好中国故事”的初心,而《孤村》的登场,无疑为这份初心注入了更厚重的历史纵深。
孤村不孤,精神永存
“燃烧的中原,一座孤村,一对男女,一群英灵,一段岁月,一个士兵的战争。”这段简介背后,是无数未被书写的抗战记忆。《孤村》的动人之处,在于它让宏大的历史叙事落地生根——原来英雄不必是叱咤风云的将领,也可以是拿起锄头的农夫;原来抗争不必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地窖里那盏不肯熄灭的油灯。
7月的北京,暑气蒸腾,而中国国家话剧院小剧场内,将因这部作品掀起一场关于勇气与信念的精神风暴。当大幕落下,牛二虎与翠莲的身影或许会渐渐淡去,但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力量将永远留存:斑驳的弹孔,是民族伤痕的印记;地窖里未喝完的水,是生生不息的希望;英灵们的微笑,是对和平最深情的守望。
孤村或许会在战火中消失,但只要还有人记得牛二虎与翠莲的故事,只要还有人在剧场里为他们流泪、为他们鼓掌,这座村庄就永远不会真正消亡。因为它早已化作一种精神符号,刻进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那是绝境中不屈的脊梁,是黑暗里不灭的灯光,是80年前烽火岁月留给今天最珍贵的遗产。 7月10日至13日,让我们走进剧场,在先锋艺术的光影里,与这座孤村重逢。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