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丨中硅高科:从农家“出发”,走出一条“硅”基创新路
“以原材料、工艺技术、测试分析方法以及装备研制上的自主可控为基础,我们实现了22种高端硅基材料的国产化替代,有力实现了硅基材料保供。”7月9日,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硅高科”)党委书记、董事长万烨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作为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硅高科20年“积跬步”,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率先为我国闯出一条先进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硅”路。
扛起产业发展大旗
不久前,中硅高科在硅基先进材料领域取得突破。针对相关成果,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专家在成果评价时表示,项目自主知识产权丰富,技术和应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电子特气制备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严大洲提出,多晶硅是清洁能源产业和信息产业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是光伏产业的“粮食”,也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源头活水”。
多晶硅生产技术的自主可控是我国成为光伏产业强国的关键。2003年,在距离洛阳市区40多公里的偃师区高龙镇,中硅高科在一户农家挂牌成立。当时,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技术标准、生产设备和施工图纸,中硅高科核心团队从零开始,吃住在农家,以能量回收利用和物料循环利用的原创理念,自主设计核心装备,突破四项关键技术并实现应用,贯通了中国第一条年产30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
万烨介绍,在国内首条年产30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贯通后,中硅高科不断优化工艺、升级装备、降低能耗,很快将年产能扩大到1000吨、5000吨、2万吨,对行业“技术国产化、生产规模化、设备大型化、产业绿色化”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大幅提升了中国多晶硅的核心竞争力。
为国家战略不断求索
2012年,受国际环境影响,多晶硅价格急速“跳水”,成本严重倒挂,全国九成以上的多晶硅企业关停。当年9月,中硅高科被迫停产。“走高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才能将中硅高科的技术优势最大化。”万烨回忆说,停产一年后,中硅高科决定把多晶硅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延伸。
通过超高纯硅基材料的重点攻关,企业全面掌握了电子级多晶硅、电子级三氯氢硅等10余种产品的核心制备技术,形成了自主可控的工艺技术、装备技术、分析测试技术体系,相关科技成果在企业2023年建成的孟津工厂实现转化。
可是,研发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挫折。“面对失败我们没有放弃,因为我们做的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接连突破了超高纯材料的合成和纯化关键技术。”谈及研发历程,中硅高科研发中心主任刘见华感触颇深地说。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应用广泛的硅基材料有近40种,中硅高科已实现其中20余种的国产化,相关产品客户覆盖率超80%,其中4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首位。
协同创新,互促双赢。为支撑未来发展战略,下游厂商会提前提出新产品具体需求,中硅高科则迅速响应,启动预研与技术攻关,高效完成产品初步测试验证。通过深度协同合作模式,下游厂商的新品开发周期大幅缩短,中硅高科也同步实现技术迭代升级。双方不仅筑牢了稳固的客户关系,更构建起相互驱动、互利共生的良性循环。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产业链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每两台国产新能源汽车中就有一台使用了我们的产品,全球每5台5G手机中至少有1台要用到我们的材料。”万烨说,从民族多晶硅的开拓者,到高端硅基材料的先行者,中硅高科通过技术迭代、产品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完成了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材料供应的转型升级,并努力成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战略性科技力量。(记者 张毅力 通讯员 付雷)
编辑: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