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国戏进修班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豫韵新声传薪火,守正创新践初心。7月13日,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国戏进修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社会各界的嘉宾、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戏曲学院、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表演进修班意义重大,这是一次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的合作实践,是一次名师倾囊、弟子笃行的淬炼之旅,是一次双向奔赴、共建共享的生动案例。该表演进修班的学员,以艺术家李树建的弟子为核心,开创了全国戏剧界名师带徒与院校结合、共同提升和升华的新路子,其经验值得全国借鉴。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在致辞时说,几十年来,李树建先生一心干事而且干成了很多大事,他总是“不断折腾,不断探索”,尤其是在豫剧事业的发展和豫剧人才的培养上,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而此次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举办的进修班,则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又闯出了一条新路。
以前,河南曾经以“剧种”为战略方案,与中国戏曲学院办过豫剧班、曲剧班、越调班。而这一次,是以艺术家的弟子为核心,这开创了全国戏剧界名师带徒与院校结合、共同提升和升华的新路子,这个经验值得全国借鉴。
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蒋愈红说,在李树建的带领下,首次完成豫剧“忠孝节义”中华美德四部曲,首次举办中国豫剧北京展演月,首次召开全国豫剧工作会,首次组织河南稀有剧种和民营院团晋京展演;在他的带领下,豫剧首次以整台剧目的形式登上美国百老汇和好莱坞杜比大剧院,首次在上海、北京、郑州三地同时探索小剧场演出;也是在他带领下,豫剧首次在北大、清华建立传承基地,首次在中国戏曲学院举办地方戏(豫剧)本科班,而此次又首次在中国戏曲学院举办流派弟子进修班。这一系列开创性的行为,使他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谈及此次进修班的意义,蒋愈红认为,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与中国戏曲学院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了国家级戏曲教育资源与地方戏曲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弥补了地方剧种长期以来“重技轻文”的人才培养局限,为地方剧种破解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开创性、示范性和引领性。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认为,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此次中国戏曲学院与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联合办班,面向基层院团、民营剧团、新文艺群体和流派传人成建制招生,尚属首次,意义重大。
这是一次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的合作实践。一个月的线下集训以及研讨会和汇报演出,构建起了“理论+实践”,“专业+思政”,“课堂+舞台”的立体化培养模式,把“守正创新”融入血脉,把“服务基层”写在大地。
这是一次名师倾囊、弟子笃行的淬炼之旅。此次培训汇聚二十余位名师名家,通过一个月的系统授课与手把手传艺,学员们实现了表演技能的全面提升,并深化了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解。
这是一次双向奔赴、共建共享的生动案例。 中国戏曲学院与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现校地协同、产教融合,让基层演员有机会走进“国家队”,同时让“国家队”资源直达基层,促进了“民间沃土”与“艺术殿堂”的相互成就,为豫剧在新时代焕发新声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文化理论研究部主任贺宝林看来,李树建主席是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戏曲教育家。
这次他将三十多位优秀弟子集中到中国戏曲学院进行培训,可见他对弟子的爱之深、望之切、责之严。因为关爱,所以寄予厚望;因为寄予厚望,所以赋予责任;因为赋予责任,所以严格要求。李树建主席不仅广收门徒,而且创新培养,将蕴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另一种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弘扬。而对于弟子的教育,主要呈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德艺双馨”四个特点,为戏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次由李树建先生推动筹办的进修班,非常有价值。”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认为,李树建老师最大的优点,就是把自己的成长和豫剧的成功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不仅自己追求卓越,还时刻想着要培养后继人才,这个班的设立正体现了他的这种精神。
过去,演员们常说要“闯市场”,要多见世面,而这个进修班正是提升自我、开阔眼界的好机会。只有见得多了、思考得多了、本事强了,才会有真正的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每个人对自己职业的执着和征服观众的能力之上,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而这个进修班的举办,恰恰增强了弟子们的文化自信,因此,这个班办得非常好。
北京京剧院原院长刘侗认为,这个进修班特别重要,而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一个剧种在当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才。只有把人才培养好,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
其次,人才培养本身也是向广大民众传播戏曲艺术的重要方式。这个班里的李派弟子,大多来自基层,只有当他们规范、全面、深入地掌握了艺术的表演体系,才能作为传播者准确地传达艺术的本真与精髓,将其真正传递给观众,并代代相传。
第三,豫剧这门艺术不仅要面向传统、保护传统,同时也要面向未来。传统艺术必须与当代乃至未来的文化建设和社会需求、大众审美相结合,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前景。因此,创新与创造已成为这门艺术亟需面对的重要课题。而李树建先生带领的这个班,以他在创作方面积累的深厚经验和宝贵成果,影响并激发豫剧表演人才在艺术上的精进与开拓,意义重大。
此次进修的李派弟子,大多来自基层院团、民营院团和新文艺群体,他们是戏曲艺术的坚守者、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长期扎根基层、活跃民间、服务人民,是与老百姓最亲近的一支文艺队伍。
据悉,进修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系统性全方位教学方式,教学团队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姚志强领衔的学院派名师为主,李树建本人及多位国内资深艺术家、学者亲自授课。在课程设计上,更是匠心独运,既有唱念做打的精研锤炼,更增设戏曲传播学、新媒体运营等前沿内容,旨在全方位提升学员适应新时代的综合能力。
在为期一个月的线下教学中,二十多位名师名家授课,手把手传艺,学员们累计完成了二百多课时的各类专业课程学习,观摩研讨十多场,人均撰写学习日志两万余字,收获颇丰,取得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研讨会上,学员代表郝晓亮、戴景超、韩中亚、董胜利、李鹏飞等人一一发言。他们一致表示,通过这一个月的系统性学习,学到了知识、丰富了学识、增长了见识,实现了“唱念做打”的全面提升,“手眼身法步”的规范重塑,不仅提升了表演技能,更通过理论讲座与剧目观摩,拓宽了艺术视野、获得了先进理念、更新了发展观念、坚定了人生信念、增强了文化自信。
学员们纷纷表示,他们将在恩师李树建的带领下,始终把艺德修养放在首位,踏踏实实演戏,清清白白做人。要以老一代艺术家为榜样,把德艺双馨作为终身追求,在艺术上永葆初心。要以此次进修班学习带来的改变为契机,在祖国大地上书写新时代戏剧人的精彩画卷。
研讨会上,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深情回顾了40年前在中国戏曲学院勤工俭学的时光。“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自己在中国戏曲学院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如果没有中国戏曲学院的培养,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我出生在汝州,求学在洛阳,登台在三门峡,立业在郑州。到郑州当团长、院长之后,我就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是让我的弟子们到中国戏剧的最高学府,进行系统性地学习。”李树建说,此次能够和中国戏曲学院合作举办李派弟子的进修班,给了基层弟子、民营院团弟子、新文艺群体的弟子们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个进修班,他们的变化脱胎换骨,也必将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在传承、弘扬戏曲的道路上再出发。
李树建表示,他将带领弟子们为河南戏曲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情尽义、尽忠尽孝,努力创作出彩作品,为中国戏曲事业增光添彩。
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姚志强介绍了办班情况,袁新文、康伟、李春利、虎美玲、柏青等嘉宾以及中国戏曲学院优秀毕业生杜永真也作了发言。
研讨会最后,本次表演进修班学员代表和恩师李树建一起,现场演唱了豫剧经典唱段《大登殿》,将此次活动推向高潮。
编辑:林辉 审核 :莫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