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人大代表如何以“高效能治理”破解“急难愁盼”?
大河网讯(记者 宋向乐)“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天大的事。”这是鹤壁市人大代表、山城区第一小学校长唐艳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唐艳扎根教育一线二十余载,始终以“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为信念,在教书育人与履职尽责中双向发力,全力服务教育民生。教育阵线上的人大代表如何聚焦“两高四着力”?来看看唐艳如何以“高质量教育”回应“高质量发展”,以“高效能治理”破解“急难愁盼”。
唐艳到居民家走访。
以“高质量教育”回应“高质量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唐艳深入调研,针对山城区教育资源分散、城乡差距较大的痛点,精准提出《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山城教育优质发展与提升的建议》,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统筹学校间干部配备,推动优秀教师交流,完善联合教研制度,促进新的优质学校成长,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打破校际围墙,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是关键。”她创新建立城乡学校资源共享模式,“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管理共进、师资共育、课程共建、质量共评”模式,开发“同步云课堂”,建立“教师交流”制度,打破校际壁垒,让农村孩子同步参与城区名师课程。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更能培根铸魂。”她紧扣国家美育浸润行动,构建专业发展体系,纵向联动高校、文化馆组建美育共同体,横向打造传统文化跨学科融合课程群,推动艺术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让艺术教育扎根乡土,以浸润行动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2024年,山城区第一小学获评河南省“一校一品”舞蹈示范校。
以“高效能治理”破解“急难愁盼”
“学生安全无小事,课后服务是民生所盼,必须用心用情解决好。”针对校园周边安全隐患、课后服务供给不足等民生问题,唐艳深入一线、精准把脉,提出了《关于优化交通环境,开通学生上下学专线的建议》,推动交通、教育等部门专项资金投入。同时,创新课后服务供给,改造升级功能室,将社团活动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开设舞蹈社团、合唱社团、足球社团、电子编程社团、朗诵社团、武术社团等14个社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坐在办公室里全是问题,走下去都是办法。”履职以来,唐艳累计接待群众来访200余人次,用心推动解决学位供给、校舍维修、社区环保等20余件民生实事。“家长的一句‘谢谢’,社区环境的一点改善,都让我感到履职的价值。”她感慨道。
唐艳和学生们在一起。
以“高水平开放”激活“产教融合”
“如何让教育更好地服务发展”是唐艳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她立足山城区生态资源优势,提出《关于加强鹤壁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建议》,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办,要打开校门,融入社会大课堂。”唐艳积极拓展劳动实践基地,依托山城区晟华果蔬基地、小寨沟等生态资源,带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社会实践能力,也拉动了人气、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
同时,她充分利用山城区刘邓大军会议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擦亮了山城区红色研学品牌,吸引了全市学生慕名而来。
以“高品质服务”书写“履职答卷”
“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必须同向发力。”唐艳积极推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探索“学校+社区”共治共享模式,联合社区居民常态化开展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科学普及、安全常识等主题活动,用多彩活动点缀美好童年。同时,开设“家长课堂”,邀请专家讲授亲子沟通、心理健康等课程,累计惠及家长3000余人。
“从一名‘教书匠’到‘人大代表’,变的是肩上的责任和履职的平台,不变的是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初心和为群众代言的赤诚。”谈及角色的转变,唐艳目光坚定地表示,“下一步,我将继续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办好教育,用实干践行使命,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教育成为共同富裕路上最温暖的底色!”
编辑:谭敏 审核 :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