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校齐发!郑州航空港科创城掀起建设高潮
大河网讯 盛夏七月,郑州航空港科创城片区热浪与热潮交织。桩机起落间,一座座教学楼拔地而起;焊花闪烁中,一条条路网向远方延伸。作为河南省“十四五”教育规划的核心战场,这里正上演着一场教育基建的“速度与激情”——8所高校签约落地,6所高校加速冲刺,从蓝图到实景的蜕变,正以“港区速度”诠释着中原大地的创新渴望。
教育矩阵拔地起 六校竞跑筑根基
郑州财经学院实景图。
“再有两个月,首批新生就能坐在这里上课了!”站在郑州财经学院新校区的教学楼前,项目负责人望着玻璃幕墙映出的蓝天难掩激动。这座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校园,一期工程43万平方米已装修完成,具备师生入住条件。2025年9月,这里将迎来首批学子,“财经+科技”的办学特色将在这里落地生根,智慧教室、数字经济实训中心等硬核设施已为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做好准备。
郑州财税金融学院实景图。
不远处的郑州财税金融学院新校区,建设进度同样令人振奋。5月26日,部分教学实训楼和学生宿舍顺利通过主体结构验收,标志着项目正式迈入装饰装修阶段。目前,内墙抹灰施工正有序推进,部分楼栋已完成封顶。这所占地1169亩的校园,总投资达30.72亿元,规划容纳2万名在校生,2027年全面竣工后,将成为中部地区财税金融人才的“孵化器”。
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实景图。
在中原工学院航空港校区的工地上,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的建设者们正与时间赛跑。23.69万平方米的一期建筑群已初具规模,二次结构施工如火如荼,三标段桩基工程突破185根。这所规划占地1578亩的“电子信息高地”,承载着河南填补高端芯片、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的重任。2026年秋季,首批学子将在这里开启“硬核”求学路,为河南电子信息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筹)实景图。
“天空不是极限,速度才是底气!”7月9日,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筹)项目工程施工总承包招标候选人公示发出,751亩的一期工程将锚定2026年投用目标,全面进场开始施工。作为河南首所航空航天类本科院校,这里未来将为国产大飞机、低空经济产业输送“河南力量”,让“蓝天梦”在这片土地扎根生长。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实景图。
在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工地上,10栋主体建筑已在制高点勾勒出清晰轮廓。一期14万平方米工程全面封顶,部分建筑进入装修阶段。这所占地1537亩的“工匠摇篮”,规划了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专业,2026年8月北院区投用后,将与周边企业构建“产学研”闭环,为“制造强省”锻造技能尖兵。
河南技师学院效果图。
在河南技师学院的工地上,测量人员正顶着烈日标定坐标。这所总投资 21.75 亿元的职教新星,一期 407 亩工程计划 12 个月建成,重点培育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技能人才,每年为产业输送2500余名“准工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让课堂与车间无缝对接,为河南先进制造业夯实技能底座。
从郑州财经学院的玻璃幕墙到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的桩基阵列,从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筹)的土地平整到河南技师学院的测量标线,6所高校如6颗明珠,在科创城版图上闪耀,共同勾勒出“大学城”的雏形。2025年秋季学期起,这里将陆续迎来青春的身影,一幅“宜学、宜居、宜业”的画卷正加速铺展。
产教融合聚合力 创新生态显雏形
“不是简单的‘1+1’,而是能量的‘乘法效应’!” 在科创城片区建设指挥部的规划图前,相关负责人指着六校分布示意图解释道。这片教育热土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校园的数量,更在于学科互补形成的创新生态。
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的“芯片+人工智能”与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筹)的“航空制造+低空经济”,将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郑州财经学院的“数字经济+智慧金融”与郑州财税金融学院的“财税实训+金融服务”,将形成覆盖金融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智能制造 + 新能源汽车”与河南技师学院的“技能实训+产业对接”,构建了“本科—技能”贯通的培养通道。
科教产业园配套道路现场施工图。
教育组团的崛起,也带动了配套设施的加速落地。在郑州航空港国际教育集团投资建设的科教产业园配套道路施工现场,路网沟槽开挖、管网铺设同步推进;活力文化街区、人才公寓、公共交通的规划蓝图已进入细化阶段。“15分钟生活圈”不仅要让师生住得舒心,更要让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这种“教育+生活+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正让科创城从“大学城”向“创新城”跨越。
机制护航加速度 实干托起新未来
“项目建设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这是郑州航空港区干部常挂在嘴边的话。在科创城建设现场,这种承诺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五位一体”推进机制是速度的保障。从城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局,到片区建设指挥部现场调度,从开发公司国际教育集团精准实施,到属地办事处协调服务,再到工程总承包单位挂图作战,每个环节紧密咬合。周例会梳理问题、月通报晾晒进度,电力迁改、管线调整等“拦路虎”往往当天就能拿出解决方案。不久前,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工地面临临时用电缺口,指挥部连夜协调,36小时内就完成了变压器增容,保障了施工进度。
在精密配合的机制护航下,科创城的建设者们正在快速推进片区开发,这些工程进度背后,是建设者们战高温、斗酷暑的坚守,是各部门协同作战的合力,更是航空港区对“教育兴省”的执着追求。
从2025年9月郑州财经学院首批学子入学,到2026年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筹)迎新,再到2027年六校全面建成——未来三年,科创城将陆续迎来“人才涌入”的爆发期。未来,这里每年将输送各类人才超5万人,涵盖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金融财经、高端制造等多个领域,成为支撑航空港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
塔吊林立间,青春的蓝图正加速铺展;机器轰鸣中,创新的种子已悄然扎根。郑州航空港科创城的六校竞跑,不仅是教育基建的速度比拼,更是航空港抢占创新高地的决心展现。当第一批学子走进校园,当第一个实验室产出成果,当第一个产业项目落地—— 这片热土必将迸发“创新裂变”的能量,为航空港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高利国 梁雅琪)
编辑:何心悦 审核 :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