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得住”到“活起来” 千年古县的传统村落保卫战
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一隅。张海军 摄
卢氏县住建局和建筑设计、监理、施工等相关单位人员,现场研讨传统村落房屋修缮方案。张海军 摄
□本报记者赵大明本报通讯员张海军
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景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如何保留其风貌并加以活化利用,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命题。
盛夏时节,群山苍翠,溪流淙淙。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文峪乡灰堆石村等散布于山巅、河谷中的9个传统村落,正全面开展核心保护区域房屋、院落、街巷修缮和历史元素再现工作。近日,记者来到施工现场,聆听穿越时光的回响,见证古建焕新的律动。
守得住——越来越多的古村落入选保护名录
卢氏县作为全国“双千年古县”,境内的传统村落星罗棋布、各具特色。“传统村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科学、建筑、艺术等多方面价值。做好排查、挖掘,进而实现全面保护利用,让它们‘活起来’、传下去,意义重大。”卢氏县住建局局长吕海波说。
入选传统村落名录有着严格的标准,需要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风土人情、历史名人等诸多方面的翔实资料。而据古县志记载:“卢氏地处万山丛中,乃四塞之邑,不通孔道。”一些偏远山村“养在深闺人未识”,申报和入选过程充满艰辛和坎坷。
“我们村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要感谢县文物管理办公室退休专家牛爱民。”文峪乡大桑沟村原村主任杨金芳回忆。大桑沟村处于高山之巅,四面合围、入口狭窄,20世纪末才修通挂壁公路连接外界。当年,牛爱民跋山涉水深入调研,挖掘出西汉名人桑弘羊到此游历及该村清代进士、大理寺正卿张从顺的史料,考古发掘了原桑公祠的台基、遗物。后来,大桑沟村被专家誉为农耕社会的“活化石”,2018年2月入选河南省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当年6月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还有老促会会长彭修身等人士奔走呼吁、协调推进,有力促进了普查、申报工作。”县住建局副局长卢青生介绍,“2013年,官道口镇瓮观村、朱阳关镇杜店村入选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杜店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到2023年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为止,卢氏县已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3个、省级传统村落45个。“目前,申报工作还在持续,我们要争取更多的村落进入保护名录。”卢青生说。
传下去——传统村落的复活焕新之路
7月11日一大早,卢青生就带领设计、监理单位人员来到传统村落修缮工地,现场指导施工。
不同于一般的村镇建设施工,传统村落保护施工的要求更高、标准更严。来自西安的建筑设计师贾爱国介绍:“卢氏传统村落建筑艺术、村容村貌风格独特,为了尽可能做到长期保护,我们在设计中坚持业界泰斗阮仪三提出的‘三原则’,即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整体保护、延续风貌,合理利用、保护为先。”
文峪乡灰堆石村是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之一,因退休教师李双喜喂养野生红腹锦鸡而在观鸟界闻名。此外,该村还是全国少有的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村子,其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前墙上部均有用于通风的花窗。卢青生、贾爱国和施工技术负责人马润花对正在施工的房屋、院落逐一察看,现场解答疑问,对屋顶、墙壁、窗户、根基等用材和工艺进行探讨。
该村党支部书记陈海江说:“我们村山高林密,一些地方人去房空、年久失修。这下好了,核心区域的精华部分保住了,建成后将成为景点,和红腹锦鸡观鸟基地相映生辉。”
位于瓦窑沟乡观沟村的仓房自然村,有13座老屋老院也正在修缮。工程监理杨学武说:“我们不仅要严把建材质量关,还要守住工艺关。要建成精品,更要建成艺术品。”
据悉,卢氏县现有的传统村落大致集中在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洛河谷地4个片区,分为高山、丘陵、河谷、城镇4个风貌类型,已全部挂牌保护。10多年来,卢氏县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空间利用规划,聘请多家专业机构进行了保护规划设计,目前已完成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6个省级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编制评审工作。同时,累计争取专项财政资金3267.5万元,整合交通、人居环境整治、文旅、乡村振兴、水利等多领域项目资金,总投入达1.98亿元。多个原本破败废弃的传统村落得到修缮、实现传承,多个人口密集的传统村落得到美化提升,实现了宜居宜游。
活起来——让传统村落绽放时代风华
记者发现,近年来,入选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子经过保护修缮后充满生机,成为全县经济发展中的“明星村”。
在国家级传统村落官道口镇新坪村,整修保护后建起了豫西百草园和萌宠游乐园,村民房屋入股有分红、土地流转有租金、到景区工作有工资。在豫西大峡谷、豫西百草园两个4A级景区加持下,新坪村发展迅速、工作样样先进,入选全县首批“五星”支部村。
朱阳关镇杜店村同样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上级财政下拨500万元保护资金,该村又整合多项资金投入2000余万元,修复了明清古街,修缮了一批明清、民国建筑,建起了村史馆,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村民还发展食用菌、运输等产业,日子红红火火。
新坪村和杜店村,是“传统村落+文旅”“传统村落+产业”等模式的典型代表。在卢氏县,近20个得到保护利用的传统村落都走上了产业激活乡村发展之路。五里川镇河南村建起了靖华故里陈列馆,修复了曹靖华故居,恢复了非遗木版年画“门神局”,创建了3A级景区;狮子坪乡柳树湾村开发了4A级景区瓮城瀑布;沙河乡留书岭村开发了翰园碑林;范里镇里铺村挖掘红色资源,兴起红色旅游;官道口镇果岭村发展有机苹果2000余亩,建成苹果出口基地……
日前,总投资3.93亿元的“卢氏县传统村落保护与食用菌菌棒厂融资建设项目”获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批复。“我们还将实施传统村落保护与蜂产业、中药材、林果业融合发展项目,争取资金10亿元以上,推动传统村落和相关产业相融共生,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气象、新动能。”吕海波说。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保护利用工作刻不容缓。在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的今天,既要传承根脉、留住乡愁,又要通过产业带动、活化利用,使传统村落绽放时代风华。”卢氏县委书记胡志权表示。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