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露华浓深的大唐生活美学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2025-07-17大河网

编者按:叩响时光之门,聆听文明呼吸。在这里,文物不再是博物馆里静默的标本,每一件都在诉说历史从未沉睡。跟上我们的镜头,穿越千年迷雾,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近日,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上,古装剧《国色芳华》凭借极致的大唐美学呈现从众多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最佳美术奖”,成为当晚国剧领域的一大亮点。

据悉,古装剧《国色芳华》以极致匠心还原大唐风华,从牡丹培育到长安城复刻,每一帧都透露出对历史的尊重与美学追求,成为美学新标杆。

由于唐文化本身的多民族融合和唐代开放而多样的特征,唐文化至今仍然在现代影视剧等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唐,是中国历史上强盛时期之一。大唐帝国,拥有当时世界上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拥有灿烂、辉煌的精神财富。 从长安城到大明宫、从乐山大佛到顺陵石狮,无论是艺术还是审美上,唐代都给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让我们一起梦回大唐,感受大唐之美,品鉴大唐文化带给现代古装剧的这些“细糠”,多方位感受当时的生活美学。

以“妆”写史 酒晕妆VS醉霞妆

在《国色芳华》剧情中,女主何惟芳的醉霞妆备受好评,高髻簪花、霞色腮红配花钿,直接把大唐美人的氛围感拉满。

其实,醉霞妆就是当时大唐最为流行的酒晕妆。

为什么叫酒晕妆?顾名思义,就是像喝醉酒一样泛起红晕。浓艳的“红妆”伴随女性自信独立成面妆主流,许多贵妇甚至将整个面颊,包括上眼睑乃至半个耳朵下颌都敷以胭脂。如此的大胆与对红色的偏爱是武则天及盛唐时期(乃至五代)的一种时世妆,在其他朝代是少见的。

《妆台记》中有记载,“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可以看出,酒晕妆是其中最为极致的一种妆容。

红妆的重要性,从它在后世的注释中便可看出,红妆被称为是女子的盛妆,也泛指“美丽的女子”,也有文人拿来形容那开到正好的花朵,可以说延展出了不同语义。其实,盛唐时期,女子从女为悦己者容到为自己而活,就是一种如花绽放的过程。

以“带”示贵 这是身份的象征

蹀躞带,这个名字是不是听起来特别有文艺范儿?但其实它就是唐代官员腰间标配的一条皮带。当然,不是一根普通皮带,而是镶满玉块的豪华款。

蹀躞带上装饰的质料和数目的多少,表示佩戴者身份的高低。上面还可以挂各种小物件,比如弓箭、刀具甚至算囊(类似算盘),简直就是多功能工具包。在没有口袋,没有拉链的时候,人家靠这一根腰带解决了所有收纳问题。

不得不感叹一句,我们祖先是真的懂生活,他们不仅审美在线,而且特注重细节,把每一天过得精致又舒适。

其实,“蹀躞”还是个多义词,即指腰带,也指小步行走等。

例如,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从叔将军宅蔷薇花开太府韦卿有题壁长句因以和作》中有这么一句话——“环列从容蹀躞归,光风骀荡发红薇”,通过“环列”“蹀躞”“红薇”等意象,勾勒出了春日花园中漫步赏花的闲适画面,让人在脑海中勾勒出轻盈步履和徘徊不前的场景。

倾囊“香”授 亮眼的文化符号

在《国色芳华》中,男主蒋长扬一直佩戴着一个球形金香囊,走路时随着步伐摆动,显得既富贵又潇洒。它的文物原型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它不仅是一件装饰品,更是唐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

金香囊采用了镂空技术,花纹精美绝伦,在小小的香囊上,通过细腻的镂空雕刻,展现出花鸟等生动的图案,体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准。它还运用了陀螺仪原理,无论怎么晃动,里面的香料都不会洒出来。这种陀螺仪装置,让香囊内部的焚香盂始终保持平衡,这一技术领先西方1000多年。

同时,佩戴香囊还有驱虫、辟邪、提神等实际功效,而且,香囊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能够佩戴如此精美的金香囊,也从侧面体现了蒋长扬的身份和品味。

剧中说此香囊是杨贵妃使用过的物品,她去世后,玄宗夜不能寐,神思昏聩,点燃此香,可梦故人。编剧的这个灵感应该来自《国家宝藏》第一季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国宝故事,该故事将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与杨贵妃联系在一起,对应《旧唐书•后妃传》中对杨贵妃去世情形:“初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几”尽风雅 古人的“懒人神器”

无论是《国色芳华》还是《甄嬛传》,凭几在古装剧中出现的频率简直堪比“主角”。其实,凭几在秦汉乃至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的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坐久了当然也会累,总得有个支撑,否则腰间盘也得突出。

这种家具,体积窄小,高度适中,专为人们侧靠或者前伏而设计,堪称古人的舒适伴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古人凭几而倚,悠然自得,仿佛在享受一场跨越千年的“躺平”时光,美哉斯景。

凭几原本只在贵族中盛行,后来逐渐普及至民间,它不仅是一件实用家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书·顾命》中写道,“皇后凭玉几而道扬末命”,这句话赋予了凭几一种庄严和神圣的象征。到了唐代,凭几更是成为文人雅士的标配。如果你坐累了,可以试试“凭几”,它的外形像一条小板凳,上面有一条窄窄的木板,下面有两条或三条腿。你可以用它来支撑上半身,就像趴在它上面一样。

凭几的设计也是颇具匠心,通常由木材制成,表面光滑、线条流畅,既符合人体工学,又符合现代审美。古人凭几而思,凭几而书,凭几而眠,仿佛一切灵感和智慧都在这小小的几案上迸发,这一份悠然自得的感觉拿什么都不换,好像凭几不仅是身体的依靠,更是心灵的寄托。

现在,凭几虽然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智慧却依然值得我们回味。它提醒着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偶尔放慢脚步,寻找属于自己的“凭几”。所以,凭几不仅是一件家具,更表达了古人对生活的态度。

“扇”宫折桂 名流雅器属麈尾

在《国色芳华》剧中,花鸟使蒋长扬与扇子总是有一些不解之缘,无论是室外遮阳还是室内耍帅,扇子总是陪伴在他的身边。

中国古代的扇子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中麈尾扇是六朝时期常见的一种器物,最初用于魏晋时期世子们的清谈,后来遍及日常生活,能够扶秽解暑,随后演变成了一种风流的雅器,诸葛亮指挥三军时所持之扇亦是麈尾。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麈是鹿的一种,传说它摇动尾巴可以引动鹿群,展现出领袖的气度。麈尾扇就是取这种鹿尾巴上的毛,制成的类似扇的东西,拿在手中显得超凡脱俗,自此扇子的形象和功用有了更新发展,成为风度、气质的体现和载体。就像洛阳朱村曹魏墓中《墓主人夫妇对饮图》中墓主人在酒宴上持麈尾,这同样是与清谈无关,而是身份的代表。

那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执麈尾?存世记载有执麈尾者并不多,几乎全是权臣高官,他们的职位包括有尚书令、丞相、中军、司徒、长史、征西将军等,并无寒门高士。晋朝持麈尾者最主要是有一定身份和地位,普通人即使是才俊高士一般也不使用麈尾。

麈尾扇身份尊贵,其装饰则更为豪华,尤其是扇柄常用玉、玳瑁、金铜、漆等名贵材料制作。这些豪华扇柄也成了魏晋南朝文人显示才学、寄托情怀、修身警己的刻铭之处。

“头头”是道 中国男人流行一千多年的帽子

但凡是唐宋古装剧,男士基本上戴同一种帽子,那就是幞头。无论大官小官吏都戴幞头,武将更是使用频繁,尤其在唐代背景中的角色更是人人撞帽,就像《国色芳华》中,无论是大官还是小官,甚至皇帝也是如此。这种幞头真这么普及吗?

“幞”,意为包裹东西的布。幞头是一种唐代中原男子普遍佩戴的头巾,不仅流传极广,而且样式丰富、变化多端。随着历史的推进,幞头逐渐成为男子日常穿戴的冠帽样式之一,对我国古代的服装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太宗李世民喜戴幞头,使之逐渐盛行于唐代。在唐代,幞头的形制变化很大,实用性和美观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幞头与长袍服相配,共同构成了唐代男装形象的完备样式。

唐幞头的系法在宋沈括《梦溪笔谈》里有详细提及,“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绑好后背后有两条飘带,而另外两条带子反折系结于头顶,所以也叫“折上巾”。而且多用于军旅,《唐会要》中就曾记载:“折上巾,军旅所服,即今幞头是也。”

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会佩戴不同形制的冠,其造型、材质均有明显差异,这是礼制在服饰上的等级划分。但幞头是唐代社会各阶层都可佩戴的首服,形式趋于统一化。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广袖长袍,这种着装方式在唐代极为流行,深受贵族、官吏、文士的喜爱。

如阎立本《步辇图》中,唐太宗坐在步辇上,头戴黑纱幞头,画中其他官员也都戴幞头。唐代韩滉有一幅画名为《文苑图》,画中四个文人头戴幞头、身着袍服,神态各异,若有所思。可见幞头是唐代文人日常的穿戴。

唐代社会较为自由,妇女喜好穿男装,“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内外一贯矣”,幞头、长衫、高靴本为男子常服,这样的穿着方式在盛唐的妇女中却也十分流行。

总之,幞头是唐朝帝王及汉族百姓日常穿戴的头部服饰,形制自由多变,深受人们喜爱。唐代人穿戴幞头受服饰等级制度的制约较小,除了对穿戴硬脚幞头的限制外,基本上并无其他约束。所以幞头成为唐代所有中原男子日常装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流行极为广泛。

编辑:祝萍  审核 :刘杨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