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制造背后的有“技”青年
大河网讯 河南作为制造业大省,经过多年积淀与发展,培育了先进装备、现代食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多个千亿级产业链,全国舞台乃至世界舞台上正闪耀着越来越多的“河南货”。制造业蓬勃向新发展,少不了技能人才的支撑,7月16日,记者走进中铁装备公司、中国一拖集团等地,探访河南先进制造背后的技能人才。
“钢铁裁缝”的“华丽转身”
无论是“上班族”常常搭乘的城市地铁,还是跨越江海的宏伟隧道,抑或是能源输送管道这类基础设施,它们的建造过程都离不开盾构机。盾构机是一种集开挖、支护、排渣、衬砌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隧道掘进装备,被誉为“地下工程航母”。总部位于河南郑州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隧道掘进机研发制造和技术服务的企业,盾构机研发制造就是其主营业务之一,据介绍,该公司已先后出口超过130台隧道掘进装备,产品遍布34个国家和地区。
“钢铁裁缝”是同行送给王安永的称号,他是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盾构制造有限公司铆焊车间班组长,技师。2008年,高中毕业的他选择了焊工这条道路。在此后的工作中,凭借专业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王安永解决了多项焊接难题,完成了近600台重点盾构机项目焊接工作。“平常的工作中,当我焊出一条很完美的焊缝的时候,就会感觉到非常有成就感,它就像个艺术品一样。”王安永说。据介绍,在王安永的推动下,智能焊接目前在中铁装备盾构机关键部件制造中广泛应用,探伤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效率提升约20%,为此,王安永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焊工到智能焊接领军人物的“华丽转身”。
作为一名焊接“老师傅”,王安永还积极参与培养“新师傅”。据介绍,中铁装备集团聚焦培养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通过制度筑基、平台赋能、机制创新、生态滋养四维联动,全面畅通技能工人“学、练、赛、评、晋”成长通道,锻造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能铁军。“技能让我的工资涨了,职称的通道也打通了,让我们一线工人感到了晋升的希望。”王安永对记者说。
在技能人才培育上,中铁装备集团“以赛促学”,常态化举办员工职业技能竞赛,连续10年举办“盾构杯”技能大赛、5年班组长竞赛,累计吸引3000余人次参赛,500余人获奖,以赛代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鼓励员工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等国内国际高端赛事。
技术能手的传帮带
提到“中国一拖”,可能许多人会感觉有些陌生,但提到“东方红”,亲切感便油然而生。这个响亮的名字,反映了新中国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而这个商标的拥有者正是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在新时代,技能人才也在不断助力这一抹“东方红”绽放新光彩。据介绍,如今,中国一拖已成为以农业装备为核心,并创新发展相关制造服务业务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其大中型拖拉机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保有量居行业首位,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有一技之长在身,走遍天下都不怕。”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洛阳市“河洛工匠”等称号的机械检查工张景梅自豪地对记者说。1995年,15岁的张景梅如愿考上了一拖技校,三年后,她从技校毕业,被分进一拖集团机加车间担任车床操作工,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制造业的蓬勃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技能人才接续奋斗。“我们有网上练兵、有技术比武,也有传统的传帮带。”张景梅对记者说。“这需要坚持,也需要好的学习态度,平常作为师傅,日常工作中的问题都会解答给徒弟。”除了在日常工作中的指点外,张景梅在班组内开展技术问答、考问讲解、现场问答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比赛,不断提高班组员工技能水平。
“师傅对我们要求严格,有什么错误她会直接指出来,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认为这样真正有助于我们的发展。”张景梅的徒弟、39岁的张小绘如此感慨。正所谓“严师出高徒”,他曾在2022 年洛阳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二类工种机械检查工第一名的好成绩,2023年洛阳市总工会授予其“五一劳动奖章”。张景梅师徒的案例,是中国一拖创新技能人才使用机制的生动体现,据悉,该公司先后建设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工作室,组成工作室联盟,通过开展技术攻关,开展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不断促进创新成果落地生根。(赵檬 秦臻)
编辑:祝萍 审核 :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