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河山之铭——追忆中原抗战丨刘少奇在渑池兵站的56天

2025-07-20大河网-河南日报

干部群众来到渑池兵站参观学习。陈旭 摄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俊锋 马建刚

  明媚的阳光洒在渑池县城海露大街八路军渑池兵站刘少奇临时居所旧址,青砖黛瓦的门厅檐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得庄重古朴。

  门口悬挂的对联“龙门会商凝聚民族力量渑池润笔续写道德华章”,讲述了刘少奇同志在八路军渑池兵站指挥中原抗战和起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历史往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纪念日前后,渑池县、义马市以及豫西地区的干部群众纷纷来到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追寻历史记忆,接受红色教育,汲取奋进力量。

  兵站旧址管理所主任李杰介绍,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196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由兵站站部、刘少奇临时居所、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会址3处旧址组成。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会议确定了党在抗战新阶段的任务。其间,朱德、彭德怀签署公文,委派刘向三等人赴洛阳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协商,促成第十八集团军10月在洛阳建立驻洛阳通讯处,次月在渑池县建立兵站。

  为什么会选择在渑池设立兵站呢?李杰介绍,渑池位于豫西地区中心地带,处在陇海铁路和南韩(渑池南村黄河渡口至宜阳县韩城镇)公路交会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向北支撑中条山防线、黄河防线和八路军敌后抗战;向东支撑战略重地洛阳;向南可进入便于开展游击战争的伏牛山区;向西经西安办事处可抵达延安。当时兵站有工作人员50多人,还有马车50多辆以及库房、料场等设施,主要任务是向前线运送物资,接送过往人员,做安全保卫、统战工作。

  回顾那段历史,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馆长方丰章表述得十分清晰。他说,1938年11月26日,邓小平、杨尚昆、宋一平等一行10余人,奔赴华北抗战前线,途经渑池兵站停留;1939年11月21日,印度援华医生巴苏华、柯棣华等5人抵达渑池兵站,均由警卫战士护送北渡黄河到达关家兵站,奔赴前线。

  1938年11月28日,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一行17人由延安奔赴中原局所在地确山竹沟途中抵达渑池,根据工作需要在此驻留56天。刘少奇召开了豫西特委干部会议,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两期,撰写了《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和初稿,通过秘密电台了解中原和华中抗战情况,指导各地党组织开展工作。

  1939年1月20日,彭德怀由八路军总部来到渑池兵站;22日,刘少奇与彭德怀一起前往洛阳做卫立煌的统战工作;28日,刘少奇到达竹沟。在竹沟期间,刘少奇对《共产党员的修养》进行了丰富完善,并在标题前加了一个“论”字,成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渑池县文化学者李社说,渑池的地理位置险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南村黄河渡口,古称利津渡,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咽喉。吴伯箫的散文《微雨宿渑池》中有对南村渡口和兵站运输线的详细描述。

  7月3日,来自义马市的退休干部张先生夫妇带着他们上小学的孙子、外孙女来到兵站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孩子们稚嫩的脸庞流露出钦佩的神情,清澈的眼睛闪烁着诚挚的光芒。

  来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渑池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茹贵锋说,县检察院每年数次组织干警来到兵站旧址,接受党性教育,锤炼对党忠诚、廉洁为民的意志。

  李杰介绍,每年有近10万名干部群众来到这里参观学习,回顾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从这里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编辑:陈静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