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新势力崛起!从火锅展看郑州“会展名城”进阶之路

2025-07-22大河网

大河网讯 7月20日,第十届郑州火锅食材用品展览会在位于郑州航空港区的中原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这场汇聚全球4000余家展商、23万名观众的行业盛会,不仅刷新了郑州单展规模纪录,更以“一盘棋统筹、一张网联动、一站式响应”的保障机制,展现出国家级实验区会展经济的硬核实力。

  和深圳、成都、上海、广州等传统会展强市相比,郑州正以差异化竞争策略进行突围。

硬件升级:超大体量场馆奠定竞争基石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以160万平方米的体量傲视群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造型成为城市地标,广州广交会展馆凭借68年历史积淀形成品牌效应。

  面对先发城市的场馆优势,郑州选择“后发先至”的突围路径:在郑州航空港区“机场东、高铁西”的夹心位置建设新展馆——中原国际会展中心。这个“会展巨无霸”,出道即顶流,承办了世界机器人大赛锦标赛等一系列赛事,一期16个展馆全部投入使用,待二期工程交付后将成为中西部最大的智能场馆。

69个足球场规模、15个埃菲尔铁塔用钢量、99.5米无柱展厅跨度、采用数字化建造……中原国际会展中心总占地2000亩,总投资155亿元,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配备了1万多个停车位。这种“超前配置”的优点,在火锅展中得到充分验证:展馆采用单体无柱空间设计,冷气系统可精准调控温湿度,智能物流通道实现展品直达展位,新能源接驳车覆盖主要交通枢纽。更关键的是,郑州同步推进“空铁陆海”多式联运体系建设,让物流效率大大提升。

  随着今年9月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举办,中原国际会展中心将揭开神秘面纱、全面投用,这也标志着郑州会展基础设施将实现质的飞跃。

政策驱动:真金白银扶持构建产业生态

郑州的会展“野心”,藏在一份份政策文件中。2024年发布的《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国际会展名城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会展场馆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年举办展会500个,展会总面积超500万平方米,打造1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品牌展会。

  《郑州市支持会展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显示,郑州将积极培育产业契合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展览项目,鼓励举办单位创办本地新展览项目,第1、2、3届展览面积达5000平方米以上的,按每百平方米3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第4、5、6届展览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的,按每百平方米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每届奖励总额不超过150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全产业链扶持”策略,政策不仅鼓励场馆建设,更支持会展企业上市、并购重组,培育本土会展集团;同时推动“一产业一展会”计划,围绕电子信息等6个新兴产业、装备制造等6个优势产业、氢能与储能等6个未来产业,引进举办一批产业契合度高、带动效应显著的国际知名展会,推动会展业与产业融合发展。这种“以展促产、以产兴展”的闭环设计,与深圳“产业会展之都”的定位异曲同工——深圳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出高交会、光电博览会等顶级展会,而郑州正试图通过特色IP走出一条差异化道路。

郑州航空港区也于近日发布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关于支持会展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提出,推动园区专业化运营,按照园区营业收入、入驻企业数量等多个指标完成情况,给予会展产业园区运营主体前3年每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综合绩效奖励;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园区建设运营,新通过拿地方式(厂房租赁除外),以重资产方式(1亿元以上)参与会展产业园区开发运营企业,经申报审核认定后给予不超过总投资额10%的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3000 万元。

市场破局:以特色展会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打造国际会展名城,各地竞争可谓激烈。广州通过“会展+夜经济”模式延长消费链条,深圳以“国际医疗旅游展”链接全球资源,上海用进博会把中国大市场变成世界大机遇,这些城市在服务创新上各具特色。

郑州则选择发力垂直领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围绕主题展会进行延伸。比如,在今年火锅展期间,举办“餐饮火锅美食音乐嘉年华”,结合非遗美食展(如黄河大鲤鱼、道口烧鸡)和音乐演出,打造“展+会+赛+娱”立体化生态;中欧班列(郑州)博览会,则涵盖了物流、货代、跨境电商等领域,推动沿线国家及城市间经贸合作,提升郑州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低空经济与无人机产业展览会展示了低空经济在物流配送、应急救援、测绘勘探、智慧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和解决方案。

  世界传感器大会聚焦郑州智能装备产业,全球跨境电商大会服务本地外贸生态,连传统的商品交易会也注入“国潮”“夜经济”元素,推出非遗美食展、网红打卡区等互动场景。

会展名城的竞争,本质是城市综合实力的较量。郑州正从交通、人才、服务等多维度补齐短板。

  交通枢纽:依托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开通全货运航线57条,覆盖全球60余个城市,初步形成了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运航线网络。

  人才储备: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高校开设了会展相关专业。

  服务创新:政务服务网通过接入DeepSeek等AI大模型,上线了5大领域11个事项的智能审批,创新打造了“AI预审+人工复核”的全新审批模式。

对比深圳“政策+产业+资本”的三重驱动,上海“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成熟生态,郑州的路径更显务实——以特色展会为突破口,以政策扶持为杠杆,以产业升级为支撑,逐步构建“展馆—展会—产业—城市”的共生系统。正如一位火锅展参展商的评价:“在郑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订单,更是整个产业链的未来。”

未来挑战:从“枢纽”之城到会展名城的跃升        

  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反映了国内城市会展业的发展水平和潜力。2024年11月,2024中国会展城市产业合作大会暨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发布会在成都举行,公布了《2023年度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上海、广州、北京、深圳、成都位列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总榜前五位,郑州仅排第17位,落后于长沙、武汉等中部省会城市。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和郑州展馆面积的缺少有一定关系。据统计,全国共有53个城市展览场馆室内可供展览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其中,武汉市为52.24平方米,合肥市为48.10平方米,长沙为35.70平方米,郑州为27.5平方米。在郑州,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但承载力毕竟有限,硬件设备和配套也需更新,限制了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展会的开展。

  2005年10月,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投入运营。此后,全国药品交易会、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交易会等一大批全国大型知名展会纷纷在郑州举办。同时,随着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河南家禽交易会等多个自主品牌展会的快速成长,郑州会展经济逐步走向了全国前列。

  2012年,郑州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深圳一同入围“中国最受欢迎的会展城市”;2017年,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等展馆出租率继续位于全国前列,郑州成功入选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

业内人士表示,郑州在全国会展版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随着展会规模的扩大,如今已超出展馆承载能力,造成部分展商“想来但来不了”的局面。

  于是,中原国际会展中心应运而生。这座集现代化与综合功能于一体的会展中心,其全部投用后,必将翻开中原会展经济崭新的一页。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富禄认为,郑州是会展传统强市,区位交通、人才资源、产业基础优势明显,各类要素可快速集聚中转,且城市接待能力强,消费市场广阔,对参展方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目前,郑州会展业仍存在国际影响力不足、会展大IP偏少等短板。对此,郑州正加速布局:一方面,举行了世界传感器大会、全球肉类产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提升城市能见度;另一方面,建设中原国际会展中心,与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形成“双子星”格局。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郑州会展业正以“展产城融合”为路径,加速构建“会展+产业+科技+金融”生态圈。随着中原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郑州中央文化区文化交流中心、郑州高新区科学会堂等项目的推进,一座立足中西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会展名城将以崭新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从“流动展”到“会展经济2.0时代”,郑州的进阶之路不仅是一场城市空间的革命,更是一次产业生态的重构。当会展的“流量”转化为产业的“增量”、城市的“能量”,郑州正以会展经济为支点,推动城市能级跃升、加速“国际会展名城”建设。(高利国 梁雅琪)

编辑:祝萍  审核 :王世洋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