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潮流 驶向未来” 2025年科普中国说河南篇首场活动启动
大河网讯 分享智慧,“让思想有光”。7月22日,2025年科普中国说河南篇首场活动启动。活动围绕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以“绿色潮流 驶向未来”为主题进行科普演讲。本次活动由河南省科协主办,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河南省科协科普部、河南省科普中心、大河网承办。
活动开篇,河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尹洪斌发表以“科普的时代使命”为主题的“科普中国说·河南篇”开篇词。他提出,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科普不仅关乎个人素质提升,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乃至人类的未来。科普的三大时代使命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和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科普中国说·河南篇”作为科普中国首个设立的省域系列科普活动,将从科技、产业、文化等多角度展现河南的独特魅力,以更新颖的形式打开河南的历史底蕴与新时代创新活力。为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科普工作和科协工作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河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尹洪斌
四位行业大咖科普新能源汽车产业河南布局
近年来,河南围绕打造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抢抓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机遇,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了多元化产品体系和制造、研发、检测、市场等全产业链体系。郑州现已聚集7家汽车企业, 200多家配套企业,配套年产能超260万辆,产业规模约3000亿元。本次活动邀请四位行业大咖以“科普+产业”的大科普格局,带大家近距离感受新能源、智能驾驶等前沿科技的魅力,领略“中国智造”如何改变出行方式、赋能低碳生活。
宇通新能源研究院院长李高鹏。
宇通新能源研究院院长李高鹏:
客车行业从追随到定义未来的跨越
李高鹏将中国客车的发展故事分为“技术追随与产业突围”“绿色转型和价值引领”两部分向大家分享。他提出,面对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融合转型,宇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新能源客车发展的路线,即“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并行发展”。混合动力方面,自主开发的高集成度行星耦合混合动力系统,实现了发动机转速、转矩的双解耦,南美运营数据显示节油53%,单车年省1.73万美元;在纯电动方面,开发了集中式直驱系统和轮边驱动系统,动力传递高效、再生能量回收比例高,12米纯电动客车工况电耗优于竞品10%以上,畅销国内外;燃料电池客车在北京冬奥会以100%出勤率无惧严寒山地,完成4000余次任务实现“零故障、零延误、零投诉”。
未来智慧公交由L3级主干线大公交和L4级微循环小巴构成,通过“人—车—路—网—云”一体化协同控制实现高效无缝出行。12米L3级智能驾驶公交已在郑州、广州示范运行,具备车道保持、跟车避障、精准停靠(误差<20cm)、车路协同(V2X)等功能,郑州金融岛开放道路累计安全运行超130万公里,结合无人场站实现全自动调度,准点率>97%;L4小巴适应复杂天气路况并实现全开放道路常态化运行,获国际认可(如新加坡总理试乘)。基于商用车智联平台的数字化管理赋能安全高效运营。国际市场表现卓越:电动客车成功登陆挪威极寒地区验证全气候可靠性;2024年宇通欧洲市占率超越奔驰位居第一;卡塔尔世界杯888辆纯电动客车达成“零故障、零事故、零抛锚、零投诉”目标,获国际“新能源绿色先锋”奖项。中国电动客车发展带动“三电”核心技术突破及产业链贯通,已在全球建立先发优势,并积极推动客车标准体系建设,争夺行业规则制定权,彰显“中国智造”在绿色智慧出行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河南工业大学教授、河南省国际合作实验室主任吴海宏。
河南工业大学教授、河南省国际合作实验室主任吴海宏:
碳纤维复合材料让汽车“轻装上阵”
它不仅是高端自行车的“骨骼”,更是新能源汽车“瘦身”的关键,这种让车辆“轻装上阵”的材料是什么?它就是被称为“黑色黄金”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吴海宏在科普演讲中向大家分享了与碳纤维复合材料相关的科技革命。碳纤维是由90%以上纯碳构成的纤维状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核心秘密在于其如同“微观蜘蛛网”的结构,这种结构赋予材料极高的强度和轻量化特性。例如,一根直径5mm的碳纤维绳可吊起两辆SUV,而重量仅相当于一瓶矿泉水。河南工业大学碳纤维复合材料国际合作实验室科研团队利用高精度智能控制技术,将传统碳纤维进一步深加工成薄如蝉翼的超薄碳纤维,从而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刚度等力学性能,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对材料性能要求、减重要求高的领域重要的材料组成。
碳纤维复合材料正在引领汽车工业的轻量化革命(如特斯拉Model S底盘减重500kg,提升续航200km并优化性能),通过车身结构革新(如宝马i3减重50%)、制造工艺突破(缩短周期)和集成化设计实现广泛应用。未来,随着成本降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将从高端拓展至主流市场,覆盖更多车身部件及关键系统(如传动轴);更注重材料—结构—性能一体化设计与先进成型技术;发展高效回收利用技术(如化学解聚)实现循环经济;并融合智能感知(健康监测)和新能源技术(电池包应用),赋予汽车更多功能与性能提升。
“在未来汽车领域,碳纤维将经历一系列的‘变形记’,从成本、应用、设计制造、回收利用到与智能技术融合等方面不断发展和演变,为汽车行业带来更轻、更强、更智能、更环保的变革。”吴海宏这样总结。
河南安彩光热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闫震。
河南安彩光热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闫震:
玻璃黑科技如何重塑驾乘体验
生物防护、信息加密、气候对抗、记忆修复……今天的汽车玻璃早已突破传统,成为集科技与艺术于一身的“黑科技”载体。闫震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从波音787到尊界S800,从AR抬头显示到光伏天幕,汽车玻璃已从单一功能性部件进化为集智能交互、能源管理、安全防护于一体的“超级载体”。在汽车玻璃核心技术突破方面,他主要介绍了三个点——电致变色智能玻璃,增强现实挡风玻璃和玻璃集成传感系统。汽车玻璃工业以安全、舒适、节能、智能和产品集成为研发导向,致力于打造舒适、安全且富有灵魂的汽车玻璃。未来的汽车玻璃将具备多种创新功能和技术,极大地提升驾驶体验和安全性,汽车玻璃黑科技将实现人、车、世界的无缝连接。
他表示,安彩光热科技一直致力于用科技重塑玻璃产业,经过不断的科研努力,在高科技、高性能的高端玻璃领域不断创造黑科技。比如,双银/三银镀膜玻璃在确保功能性的前提下,采光性能优异,产品透光率高达75%以上,使其在提供清晰视野的同时,几乎不干扰驾驶者的光线感受。独特的纳米金属膜技术,确保了汽车玻璃在高透光、高隔热和低光反射方面的优异性能。安彩光热科技是光热玻璃国家标准制定单位,截至目前,全球符合光热质量标准并具有大批量供货能力的只有安彩光热科技及少数几家企业,在用户工艺实测中,关键技术指标全光谱透过率位居行业第一。
当前,全球汽车玻璃市场持续繁荣,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然而,行业繁荣背后也隐藏着诸多挑战。技术层面,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崛起对汽车玻璃提出了更高要求,如轻量化、高强度与智能化等。
中原工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付主木。
中原工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付主木:
新能源汽车空调与云控制技术带来绿色出行新体验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作为实现低碳交通的重要途径,其技术体系正在迅速迭代升级。其中,空调系统不仅关乎车内乘员的驾乘体验,更是在电动汽车整体能耗与续航能力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而智能网联技术的融合发展,将云控制技术渗透到空调系统的各个层面,它改变了传统空调仅仅依赖物理硬件控制的方式,引入了更广阔的数据感知、更精准的预测算法和更灵活的远程管理手段,为新能源汽车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和能效提升。
新能源汽车空调不仅承担了传统空调系统“调节车内温度和湿度”的功能,更肩负着降低整车能耗、延长续航里程、参与电池热管理等多重使命。新能源汽车空调与云控制系统正在走向更节能、更智慧、更生态的未来。从传统制冷系统向全场景智慧热管理平台转变的过程中,谁能在架构融合、用户体验、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掌握主动权,谁就将掌握下一代智能汽车座舱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节能化的重要支撑模块,空调系统正从一个传统附属系统转型为集成热管理、用户交互、数据智能于一体的“核心枢纽”。
从最初的电动压缩机替代燃油机系统,到热泵技术、电子膨胀阀、微通道换热器的广泛应用,再到现在的云平台、AI策略、远程控制等智能手段,新能源汽车的空调系统技术已实现从“机械化”到“数字化”,从“独立运行”到“系统协同”的巨大跃升。(申华/文 张谷臻/制图)
编辑:何心悦 审核 :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