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连 258名华裔青少年走进河南博物院探寻文化根脉
大河网讯 展柜内,一件件文物静静伫立,如文明星河中恒定的坐标,以岁月为墨,在时光长卷上勾勒出华夏文明的经纬;展柜外,一张张年轻的面庞驻足凝望,他们跨越山海而来,透过玻璃遥望历史,指尖仿佛能触到文明流淌的温度。
7月23日上午,2025“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河南集结营在郑州顺利启幕。当日下午,258名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等 16 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裔青少年走进河南博物院,感受绵延千年、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
海外华裔青少年在河南博物院内打卡留念。
徜徉在历史的回廊中,一件件凝聚先民智慧与美学的器物不断叩击着华裔青少年们的心扉。来自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的营员王心妍的目光被一支古朴的骨笛牢牢吸引,自幼学习钢琴的她告诉记者,这支来自八千多年前的“中华第一笛”刷新了她对中国音乐起源的认知。
“贾湖骨笛上有7个孔,讲解老师问我们这7个孔的深意,学过乐器的学生大概都能明白,它们正对应着‘do、re、mi、fa、sol、la、si’7个音阶。”王心妍向记者展示自己拍摄的贾湖骨笛时不由得感叹,原来早在8000年以前,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时代,中国先民就能够对骨笛的长度、口径及音孔的距离做出精密的计算,他们所具有的音乐水平已经是七声具备。
据了解,作为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吹管乐器,出土于河南中部淮河上游流域的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贾湖骨笛,是已知中国音乐史的开端,开启了中华音乐文明之源。这不由得让华裔青少年感慨,华夏先民不仅懂得生存,更将生活谱写成“音乐”。
海外华裔青少年们认真观赏文物展品。
在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中,温润典雅的玉器,尤其是那件璀璨夺目的金缕玉衣,引发了来自北美华人华裔寻根协会的营员李天淏对寻根之旅中“根”的思考。在他看来,这件稀世珍宝的“根”性,蕴藏在绵延不绝的玉文化中。“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璧,就已经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秩序的理解。”
这件西汉晚期的金缕玉衣用数千片玉片以金线缀连,将“玉”的神圣性与“金”的尊贵感结合起来,更成为汉代丧葬文化中“事死如事生”观念的极致体现。这种对生命延续的向往、对礼制的坚守,穿越两千年依然让人感受到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进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玉器的礼制性作用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的发展之后达到了巅峰。经证实,金缕玉衣是西汉晚期一位梁王的“殓服”,代表着特定时代的等级秩序。如今,它作为文物陈列在博物院中,成为每个参观者触摸历史的媒介。
来自北美华人华裔寻根协会的营员李天淏认真观赏文物展品。
从惊叹八千年前贾湖骨笛奏响的华夏远古乐章,到解读金缕玉衣承载的文明密码,华裔学子们在河南博物院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心中升腾的,是对华夏先祖智慧与精神的由衷敬仰,更是对自身文化血脉愈发清晰、愈发温暖的认同。
这些静默的文物,正以其永恒的魅力,将文明的星火悄然传递给新一代的心灵。(周金淼 李思瑶)
编辑:何心悦 审核 :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