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中外青年如何通过这场沙龙成文明使者?
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如今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河南正以“豫”见未来的开放姿态,为青年搭建跨越山海的舞台。
7月24日,以“青春上合·豫见未来——青年力量与文明互鉴”为主题的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青年沙龙在郑州大学举行。
本次活动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郑州大学承办。河南省教育厅总督学杨光,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利国出席活动。省教育厅、郑州大学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媒体智库嘉宾及中外学生代表参加活动。
河南教育“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
活动伊始,与会嘉宾体验了书法、漆扇、拓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青年沙龙开启后,中外学生为大家联袂表演河南民歌《编花篮》、斯里兰卡舞蹈以及歌曲《We Are the World》,赢得现场阵阵热烈的掌声。
杨光表示,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通过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助推河南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目前,我省与世界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教育交流与合作,河南教育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希望上合组织成员国青年朋友成为民心相通的讲述者、互学互鉴的践行者、创新合作的探索者,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共同擘画创新合作蓝图,将上合青年的创新活力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动力。”杨光寄语青年朋友。
王利国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他指出,“郑州大学拥有19个全球ESI前1%的学科,并与52个国家和地区的27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活力充沛。”王利国说,此次活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嘉宾和青年学子汇聚郑大,为沙龙注入了无限活力与多元视角,期待与会青年畅所欲言,分享对文明互鉴的见解,探讨青年在推动上合组织发展中的作用,为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贡献新思路、新方案。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在青年沙龙环节,来自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的媒体代表与中国学者、留学生代表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文化对话,生动展现了当代青年如何将专业学习、文化交流与技术创新有机融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智慧。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郑州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拉菲在中国铁路工程集团的参访经历给了他独特启发。“我制作了关于盾构机施工的vlog,不仅记录了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更希望向巴基斯坦的青年同行展示中国先进的基建技术。”拉菲表示,这段视频既是对专业知识的生动补充,也为巴基斯坦未来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在他看来,这种“工程+新媒体”的跨界尝试,正是当代留学生促进国际技术交流的创新方式。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医学博士生王宁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创新可能。她分享了实验室里中外学生思维碰撞的生动案例:“在讨论实验方案时,留学生往往直言不讳,而中国同学更倾向委婉表达。起初这种差异让我困惑,但后来我们发现,将中国同学的事前准备习惯与留学生图解的表达方式相结合,反而使讨论更高效。”
王宁深有感触地说:“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碰撞,让我们的研究思路更加立体。无论是直接的建议还是委婉的提醒,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推动科研进步。”在她看来,这种在差异中寻求共识的过程,恰恰体现了“上合精神”所倡导的“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理念。
编辑:何心悦 审核 :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