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河南这场演练,藏着守护家园的“秘密武器”

2025-07-25大河网

大河网讯 7月25日,骄阳炙烤着黄河大堤,一场特殊的“实战演练”——2025年河南省自然资源领域省市县实战化应急测绘综合演练正在这里上演。演练现场,无人机呼啸升空,无人船劈波斩浪,屏幕上的数据正模拟着灾害的演进——这些“高大上”的装备和技术,都是守护家园的“秘密武器”。

2025年河南省自然资源领域省市县实战化应急测绘综合演练现场。杨露露 摄

无人机:空中的战略之眼

在突发灾害的“黄金72小时”生命线中,第一时间获取高精度、高时效的现场态势图,是科学决策的生命线。

现场最吸睛的当数“空中侦察兵”无人机。河南省遥感院的M300无人机带着五镜头倾斜摄影系统直冲云霄。起飞后,演练区域的高清三维影像就出现在大屏幕上,房屋、道路、堤坝的细节一目了然。

这架无人机能在复杂起降环境下快速部署,对核心灾区实施厘米级精度的抵近三维实景测绘,快速制作救灾抢险区域“第一张图”。

河南省遥感院的M300无人机。 杨露露 摄

“这张图是救援的‘眼睛’,它制作的‘第一张图’能直观呈现高清三维现场——地形变化、建筑损毁、灾害范围,指挥中心都能一目了然。快速生成态势图,帮指挥中心精准判断灾情、锁定救援重点、优化力量投放。图上标清救援队伍、物资点、生命通道,实现‘一张图’精准指挥、高效协同。”现场操作人员说。另一架CW15D无人机更厉害,带有热成像设备,能穿透树林、烟雾,捕捉失联人员的体温信号;巡坝查险时,它的30倍光学变焦镜头能发现堤坝上毫米级的裂缝,比人工徒步巡查效率提高20倍;对灾害区域的低空管控更不在话下,360度无死角传回实时画面,让指挥部对灾情了如指掌。

无人测量船:水下的“探测兵”

水面上,无人测量船刚刚出发。它不用人驾驶,却能测出水的流速、河道深浅,连水下地形都能测绘成图。

在指挥部确定的无人船水下数据测绘区域,河南省水利勘测有限公司的华微3号pro智能无人测量船正在开展应急测量,获取河流断面图数据。该船自重6公斤,船长1米,续航时间6小时,8米/秒的最大船速能够驾驭高流速河流,用于水患灾害发生现场水下断面数据快速获取。

河南省水利勘测有限公司的华微3号pro智能无人测量船。张鑫宇 摄

“现在无人船已经完成数据采集,通过专业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最终生成指定区域河流断面并同步共享给防洪救灾决策部门。”

“以前测这些数据,得有人驾船,风险很大,现在船自己跑一趟,数据全到手。”技术人员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说,“你看,这会儿测得马渡下延控导工程段流速为2米/秒,瞬时流量为723立方米/秒左右,根据无人船测量的现场情况,可以判断出,当前马渡下延控导工程安全。”

数字黄河孪生系统:“推演未来”的“模拟沙盘”

“这是省地理信息院演练后,通过应急审批通道提供的覆盖应急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县、乡、村行政区划数据。”

“这是省遥感院利用无人机现场获取、现场制作并向指挥部提交的重点关注区高清倾斜影像数据。”

“这是由河南省水利勘测有限公司利用无人船现场获取、现场处理并提交指挥部的指定任务区河流断面数据。”

…… ……

随着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王戈飞的汇报,所有采集整理的数据在大屏幕上得到一一展示。

数字黄河孪生系统。受访者供图

这些数据都能在“黄河的数字模拟器”——数字孪生黄河系统上查询到。基于数字孪生黄河“一张图”系统,本次演练获取的多区域、多类型、多精度测绘数据将进行融合处理,构建三维可视化平台。

王戈飞解释说,这个系统就像给黄河建了个“数字双胞胎”,把无人机、卫星、无人测量船等设备测到的黄河数据全装进电脑,就能提前预演灾害的发展情况,指挥部就可以根据预演情况进行调度。

数字黄河孪生系统。受访者供图

大屏幕上,虚拟的黄河水正“漫过”滩区,随着水位上涨,哪些村庄可能被淹、多少人需要转移,一清二楚。

“演练不是演戏,是为了灾害来临时能多救一个人、少受一分损失。”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景志刚的话掷地有声。这场演练的背后,是河南应急测绘能力的“升级之路”。

如今,河南已建成“空天地一体化”的应急抢险体系,河南的应急测绘队伍有了更硬的“家伙事儿”:无人机从几架变成“机群”,测量船能在急流里稳如泰山,数字系统能模拟各种险情。

北斗地质灾害监测设备。杨露露 摄

演练结束,阳光洒在黄河大堤上,无人机缓缓降落,测量船靠岸,屏幕上的数字黄河仍在“流动”。

当技术真正融入救灾的每一个环节,守护家园就有了更坚实的底气。(杨露露)

编辑:谭敏  审核 :王世洋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