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打卡”!看华裔青少年解锁三彩里的中国故事
大河网讯 洛阳孟津区南石山村静卧于北邙腹地,这方被唤作“三彩小镇”的土地,在炎炎夏日中迎来了一群远行的少年。
7月27日,参与2025“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遇见河南·诗歌营的华裔青少年们来到三彩小镇,沿着两侧有众多错落而立的三彩马、三彩骆驼的道路缓步前行,在唐三彩博物馆感受历史的厚重、并动手为素白的小马坯体添上属于自己的色彩。
诗歌营营员参观唐三彩博物馆。
“原来‘三彩’不是只有三种颜色!”法国小熊猫学校的营员朱芷萱站在展柜前,对着一组骆驼俑睁大了眼睛。玻璃柜内,赭黄的驼峰、深绿的鞍鞯与天蓝的流苏交相辉映,釉料在高温下流淌形成的纹路仿佛还带着盛唐窑火的温度。
据了解,早在唐代以前,中国已有上釉陶器,这些陶器在工艺和精致程度上相对简约、粗犷,釉色也较为单一。这类工艺,正是三彩工艺的雏形,并在盛唐时期发展到极致。这种以黄、绿、白三色为主的多彩釉陶器,虽得名“三彩”,却能通过添加不同金属氧化物,烧制出浅黄、褐红、茄紫等数十种色彩,古人“三生万物”的智慧在此化作釉色的万千可能,让清代陇海铁路修建时重现人间的唐代瑰宝,至今仍散发着绚丽光芒。
诗歌营营员参观唐三彩博物馆。
漫步展厅,武士俑的威猛与文官俑的儒雅形成鲜明对比,体态丰腴的女性形象亦栩栩如生,她们面庞丰润、墨描眉目,或温婉浅笑,或载歌载舞,将盛唐女性的雍容气度定格成永恒。“这匹负重前行的三彩骆驼上,人物形象带有明显的异域特征,看上去很像外国人。” 朱芷萱告诉记者她的新发现。
唐代秉持开放、包容的国策。“唐代的洛阳作为神都有很多外国使节和商人,这些唐三彩就是沿着丝绸之路走到世界各地的。”讲解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高哲的话道出了这段文明的开放基因。在汉代低温铅陶基础上,融合绘画、雕塑等艺术精华而成的唐三彩,不仅是 “东方艺术瑰宝”,更曾随着驼队不远万里,将农耕技艺与烧制工艺带到异域,成为文明互鉴的使者。
图为唐三彩作品。
“没想到古老技艺如今能有这么多创新!”跟随高哲参观唐三彩制作工坊时,奥地利奥华中文学校的张婧杰惊喜地发现,除了传统的人物、马匹造型,这里还有 Labubu 卡通形象、米菲兔等萌系摆件,而十二生肖主题的 “萌物” 更是憨态可掬。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釉料的温润质感,又透着现代设计的活泼灵动。正是这种跳出仿制的突破,让唐三彩在现代技艺下获得了重生。
这种惊喜在手工体验区被推向了高潮。“注意釉料的厚度,太厚会流釉,太薄则显色不足。” 听着指导老师的叮嘱,华裔青少年认真地为一尊三彩小马坯体施釉,手中的毛笔蘸着浅绿釉料,小心翼翼地涂抹马鬃,而这道施釉工序,正是唐三彩复杂工艺的缩影:泥料需经选料、浸泡、沉淀等多道工序,釉料要经过氧化、配制等精细处理,最终通过雕塑、制模、成型等步骤,让泥土在窑火中蜕变为艺术。
华裔青少年体验为三彩小马上釉。
从博物馆里鞍鞯齐备、矫健神骏的唐代马俑,到华裔青少年手中萌态可掬的小马坯;从丝绸之路上承载文明交流的重要符号,到少年研学中触摸历史的手工体验 —— 这个复杂古老的唐三彩工艺,正跨越千年时光不断活化创新,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他们或许还未完全读懂那些釉色里的匠心,但当指尖触到陶土的温度,当目光撞进千年不变的绚丽,一段关于传承与创新的中国故事已在心中埋下种子。(周金淼)
编辑:祝萍 审核 :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