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细“治”入微丨以企业治理理念抓乡村治理

2025-07-28大河网

大河网讯 一个177户人家、608人口的小村庄,却头顶“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多项“国”字号荣誉——治理秘诀何在?请看高效能治理的河东张庄探索——以企业治理理念抓乡村治理。

党建+网格  基层治理像“绣花”

嫁到许昌禹州市花石镇河东张庄村30多年的李女士,感觉现在自己的幸福指数可高。她笑着说:幸福感满满。

像李女士一样幸福感满满的,还有河东张庄村男女老少608口居民。

河东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红松说,村民的幸福感源于该村的“党建+片区(网格)+产业+绩效”的乡村治理模式。

治理不是冷冰冰的管控,而是让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河东张庄村将全村划分为7个片区、25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覆盖6~8户人家,由1名党员和1名群众代表担任“双管家”(网格长)。村“两委”坚持党建引领,创新“片区(网格)+积分”工作方式,盘活了各类资源。  

“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片区长(网格长)化身“管家”,提供保姆式服务,“积分”则将门前三包、参与公益活动转化为可量化的荣誉,每月评比、每季度表彰,激发了全村村民积极参与、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

“把党旗插在田间地头,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头。”石红松指着党群服务中心“民情地图”说,这张标注着177户家庭情况的“作战图”上,每个党员的责任区都清晰可见。

“作战图”上显示着村民大事小情的办理进度和办结状况。石红松说,网格化管理,就是要做到民情在网格内掌握、问题在网格内解决、服务在网格内开展、幸福在网格内实现,“过去我们像消防员,哪里起火往哪里冲;现在我们是绣花匠,一针一线编织着我们的幸福”。

产业支撑 居民心里乐开花

河东张庄村这些年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村容村貌上,还体现在村民的钱袋子上。

村民张女士说,过去,村里环境逐步变好,但他们的生活却并不富裕。石红松任党支部书记后,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河东张庄村民营经济比较活跃,有实佳面粉厂,还有原谷原麦包子连锁店,年产值可达10亿元。个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石红松带领群众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从2021年起,村“两委”探索出“集体+公司+农户”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村民入股200万元,村集体入股160万元,拿出200万投资原谷原麦包子店,拿出100万元与小迪公司合作开设羊肉连锁店。原谷原麦包子连锁店每年为村民带来60万元的分红,羊肉体验馆则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20万元的增收。加上村里集体土地收入,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5万元,还培养出50余名村民成为技术能手。

光伏、苗木等多元化产业齐头并进,8家红薯粉条加工厂共同构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村民“家门口”就业。相比2020年,去年村民人均收入增长1.5倍,突破4万元大关。

“我们也定下了下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石红松说,到2030年,打造“女子解忧开心基地”等特色产业,让全村老少能干活的、愿干活的都能在家门口就业,村民人均收入达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0万元,把河东张庄建成全国和美乡村。

乡风文明  基层治理锦上添花

7月3日,又是一个农历初九日,村史长廊里飘出了红烧肉的香气。

现场一位老人掀开锅盖向记者展示说:“这可是石书记亲手炖的!”

灶台边,系着围裙的石红松正给20多位老人盛饭,忙得不亦乐乎。

这是村“两委”每逢农历初九就要举办的“孝心宴”现场。为让老人生活得有滋有味,河东张庄村每月初九组织全村65岁以上老人会餐,至今已坚持了9年。

“现在是不缺吃喝,可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儿、说说话儿,心里感觉可温暖可开心。”“赴宴”的村民乐呵呵地说,“每个月就盼着‘孝心宴’呢,大家在一起吃饭就像是一家人。”

以“弘扬孝道文化,打造和谐张庄”为目标,河东张庄村还成立了巾帼志愿服务队,每月走访慰问孤寡老人、独居老人,帮助老人解决实际困难,让老人们乐享幸福晚年生活。

党建引领的微网格,推动基层治理的“大变革”。近些年来,村党支部牵头制定了涵盖日常行为规范、红白事操办标准等村规民约,提升乡风文明。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和封建迷信,这些倡议和措施,有效破除了村里的陈规陋习。

鼓了口袋,净了脑袋。石红松说,这些举措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精髓,又注入了新时代文明内涵,让乡村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花海”探源  企业管理理念的乡村治理实践

走在河东张庄村,海棠夹道,绿树成荫。盛夏时节的海棠树上,累累果实压弯了枝头。

村民刘格门前的星级牌上,最新钉上的第四颗铜星记录着不久前的“升级新闻”。

片区长张进芳带着红绸队到来,石红松手拿着一颗铜星,一边钉在刘格门前的星级牌上,一边祝贺道:“恭喜您家‘五美庭院’升四星啦!”

“五美庭院”评选是河东张庄村的一项亮眼工作。巾帼志愿服务队每月都会入户评星,达标的家庭就能挂上“小五星”牌匾。如今,全村80%的家庭都得到了这份荣誉,实现从“一户美”到“全村美”的转变。

河东张庄村村民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石红松揭秘说,这在于我们用企业治理理念抓乡村治理。

石红松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家都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乡村治理,也要有规可循。制定村规民约,并广泛宣传,同时借鉴企业的激励、奖励措施,我们只表扬不批评,慢慢地大家养成了遵守村规民约的习惯,不自觉就变成了自觉。

无论从片区先进的评选,还是五美庭院的评选,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理念,通过四大抓手和一套激励机制,“141”乡村治理模式有效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

石红松说,这种治理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通过制度设计将村民的个人荣誉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用“小积分”撬动“大治理”,用“小星星”换来“大改变”,真正实现了治理效能和文明程度的双提升。

记者手记

走进河东张庄村,最打动人的不是满墙的荣誉牌匾,而是村民脸上洋溢的踏实笑容。在这里,治理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代买药品、调解纠纷、门前“传家石”的具体行动。

一个“星级牌”激发家家户户美化庭院的热情,一顿“孝心宴”让敬老之风代代相传,而“赚钱让村民入股,风险由集体承担”的产业模式,更让村民从“看热闹”变成“当主角”。这些探索背后,是党建引领下对“人”的重视:以信任凝聚人心,以共享推动共治。

如今的河东张庄村,海棠果压枝、村史长廊热闹,但比风景更美的是村民的精气神。它告诉我们,乡村治理的密码或许就藏在那句“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里——把每一户的冷暖放在心上,让每一步发展都有村民参与,泥土里也能长出“国字号”的幸福。

策划:李敬欣 张培君

统筹:张磊

记者:刘瑞朝 赵檬

视频:魏凯

制图:韩雨松

编辑:何心悦  审核 :范昭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