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给文物当医生的年轻人

2025-07-30大河网-河南日报

陈钦龙在参加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陈钦龙参与修复的战国时期蟠螭纹浴缶由残片到完整的部分过程。

陈金龙在修复一件西周青铜觚。

陈金龙修复后的唐代金银平脱花鸟铜镜重现流光溢彩。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核心提示

  文物,历史的讲述者。如今,人们在博物馆邂逅无数精美而独特的文物时,其背后总少不了一群人的身影,那就是文物修复师。或勘探发掘,或雕凿,或修补,经由他们的妙手匠心,赋予这些古老物件新的生命,文物得以开口“讲话”、光彩焕新,文化遗迹得以重见天日,让人们触摸到有温度的历史。

  匠心传承,万物新生。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我省多位选手表现优异,获得佳绩。《人文周刊·人物版》将连续两期聚焦我省获奖及其他优秀的金属文物、木作文物等文物修复师,展现他们用技艺与智慧,让沉睡的瑰宝苏醒,在方寸之间续写文明的动人故事。

  □本报记者 曹萍

  炎炎夏日,博物馆的人气和天气一样“高热不退”。河南博物院内,约2500年前的春秋蟠螭纹铜盖鼎前人潮涌动;在洛阳博物馆珍宝馆,一面唐代金银平脱花鸟铜镜吸睛无数。

  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文物令人啧啧称奇,却鲜有人知,它们刚刚出土时其实“灰头土脸”,甚至残损变形,为它们祛除病害、重获新生的是背后默默付出的文物修复师,陈钦龙和陈金龙正是参与其中的两位文物“医生”。

  他们分别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洛阳博物馆,两人不仅名字相似,都专注于金属文物修复,不久前还共同代表河南参加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捧回了二等奖和三等奖。

  他们年纪不大,却已是文物修复的“老师傅”,一直以来用双手和技艺,让沉睡的文物重新开口说话,让人们能够触摸到真实的历史。

  给文物第二次生命

  用手术刀小心翼翼地清除一把汉代铁剑上的锈迹,给青铜器带上“矫形器”改善变形……7月25日,记者走进位于郑州高新区的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在文物修复室内,几位年轻的修复师正埋头于各类器物之间,修补着来自千百年前的文明记忆。

  陈钦龙正在清理一个木锚上铁质构件的锈蚀物,这个“病患”是个大物件。“这是中国航海博物馆委托修复的文物,是一个明代木锚,有6米多长。”他停下来,语气舒缓地说。

  虽然是一名“90后”,但35岁的他已经在行业扎根近20年,是位不折不扣的资深文物修复师,参与过上蔡县郭庄楚墓1号大鼎、虎座龙耳铜壶,林州市春秋战国墓葬出土青铜器,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虢仲墓出土铜器等多项重要金属修复保护项目,“治愈”大大小小各类文物1000多件。

  “最初是跟着老师傅,从打下手拼接残片开始,慢慢学习钻研,逐渐自己上手修复整件文物,其中接触最多的还是青铜器。”陈钦龙说,由于墓室坍塌,很多出土的青铜器因受挤压破碎、变形,还有很多锈迹和污物掩盖了器物原来的样貌,有时需要进行“大手术”才行。

  信息采集、取样分析、清洗除锈、拼对、整形、焊接、补配……一件青铜器从残缺或者碎片,到完整如初,需要多道工序一点点打磨复原,是一件实打实的精细活。

  “这是手术刀,真的是医生用的那种手术刀,可以去除锈蚀、土垢等,是修复中常用的工具。”陈钦龙向记者介绍起工作台上的各种利器,“还有牙科用的超声波洁牙机、打磨机,以及热风枪、电烙铁等,我们也是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也有了越来越多现代科技的加持。”

  因为缺少专业的文物修复工具,文物修复师们经常把其他行业的各类工具借用过来,加以创新改造,让文物修复更加得心应手。

  陈钦龙从小喜欢动手,爱钻研,在多年的实践中,也有不少小发明,其中一种由工业生产中G型夹改造而来的矫形工具,已成功申请专利。

  矫形是青铜器修复中的一个难点,他在参与上蔡县郭庄楚墓1号大鼎项目的修复中,对此更是深有体会。

  那是一个较为少见的圆形大鼎,出土时破碎成了几十片,其中很多都变形严重。青铜器器壁比较厚重,矫形过程中稍有不慎会再次断裂,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当时在师傅的带领下,我们为它特制了一个很大的矫形器,同时有些小块残片,需要一点点去矫形,有时一小片就需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不仅要细心更要有耐心。”陈钦龙说。

  已经在地下沉睡千年的文物,想要看到它的原貌,要经得起时间的等待。

  “最后足足花了6个多月,这个鼎才完全复原,露出真容。”陈钦龙坦言,那是自己最有成就感和最幸福的时候,一段历史在自己的手里重新活了过来。

  这件大鼎,正是如今在河南博物院展出的春秋蟠螭纹铜盖鼎,每天都在向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讲述”着一段2000多年前的故事。

  整日坐在桌前面对一件器物、日复一日地重复操作,无数个小时的专注与耐心……听上去很神奇的文物修复,其实也是一件挺枯燥而琐碎的事情。

  “确实也会遇到很让人头疼的问题,或者是感觉很枯燥的时候,那就停下来活动一下,或者大家交流一下,然后继续。”陈钦龙笑着说,言语中是对文物修复难以割舍的热爱。

  即使成功复原了很多文物,在陈钦龙看来,每一次面对一个新的文物修复也都是全新挑战。

  “每个文物病症都是不一样的,虽然有大致的流程,但具体到每一件文物上,都没有可以完全复制的办法,都需要绞尽脑汁去想招儿。”他说。

  在他眼中,每一处残缺就是一个待解的谜,文物修复解开谜题,不仅延续了文物的“生命”,还能让它们相对完整地展现给观众,还原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是自己坚守文物修复工作的初衷和动力。

  架起连接过去与未来桥梁

  暑假里的洛阳博物馆人流如织,众多观众从天南地北赶来打卡这个网红博物馆。馆里的文物修复师陈金龙,也到了一年中比较忙碌的时候。

  “夏天湿热天气对于文物影响较大,要更加仔细地监测馆内文物展示环境、文物状况等,确保文物安全。”7月27日,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博物馆内的文物修复师,文物保护也是重要任务之一。

  因为从小对历史和文物很感兴趣,陈金龙大学时选择了文物鉴定和修复专业,毕业后进入洛阳博物馆,成为一名文物修复师。

  17年来,陈金龙埋头与文物打交道,沉浸在文物修复的世界里,在青铜器、铁器、瓷器修复方面练就了过硬本领。

  每每路过珍宝馆内展出的那件唐代金银平脱花鸟铜镜,看到观众惊叹其绝美纹饰、高超工艺,他都会很欣慰,也很自豪。这件铜镜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经由他的手,从黯淡灰暗到如今的光彩夺目。

  “这面铜镜直径30.5厘米,镜的背面犹如一座微型花园,有金银片制成的覆瓣莲花、牡丹等各色花卉、飞蝶等,金银交相辉映下,时至今日依然流光溢彩。”陈金龙如数家珍,同时回忆说,我们拿到铜镜时,却因氧化而发黑,完全看不出这些精妙之处。

  日复一日地与文物为伴,他用双手赋予这些古老物件新的生命,每一次成功的修复,都是对文物的一次“治愈”。

  让陈金龙难以忘怀的,还有对一个汉代铜鼓的修复。当时这件文物送来时,已经基本完全被压扁,变形非常严重。陈金龙和同事们,花费了近4个月,做了个大手术,才修复成功。

  “当高近60厘米的铜鼓重现原貌时,我们仿佛听见了来自千年前铿锵的鼓声,令人振奋。”陈金龙说。

  文物修复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陈金龙的答案是,修复文物时那种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和沉浸,就像是与千年前的文物在对话一样,是一种享受。

  所以,即使非常冷门,即使身边的亲朋都不了解他到底在做什么,他仍然乐此不疲,热爱不减。

  陈金龙和陈钦龙一样,气质沉静淡定,语气舒缓轻柔,态度谦和自然,大概因平时操作皆在毫厘之间,动作举止的谨慎而精细早已成为习惯。他们对于文物、对于历史都心怀敬畏和深深热爱,在指尖与文物的接触中,体会着穿越古今、与古人隔空对话的快乐。

  传承的是技艺,守护的是匠心,文物修复师运用精湛的技艺和无限的耐心,经由他们的双手,将伤痕累累的文物一一复原,架起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如今大家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关注度越来越高,通过我们的双手让更多文物重获新生,让更多历史活过来,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从一事,终一生,文物修复是个“冷板凳”,但年轻的文物修复师们都有一颗滚烫的匠心。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