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让古建筑重焕光彩

2025-07-30大河网-河南日报

刘兴双在木作文物修复比赛中。

刘兴双的木雕作品。

  □本报记者 曹萍

  今年45岁的刘兴双,已经做了25年木作文物修复。从小玩着木头长大的他,从没想过,小时候拿在手里的“玩具”,有一天能让他站上全国大赛的领奖台。

  在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河南朱氏古建园林彩绘有限公司的刘兴双获得了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三等奖,第一次参赛就收获不小。

  “去参加比赛非常开眼界,长见识,也见到了全国更多高手,发现自己还欠缺很多。”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从最初跟着父亲在建筑工地出苦力,到后来逐渐接触古建筑修复,刘兴双一路走来,成长为行业内很受认可的木作文物修复师,木头、凿子和古建筑,已成为他生命中形影不离、不可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兴双出生在南阳一个普通家庭,祖辈就是传统木匠。从记事起,他就跟着做木工的父亲,见惯了刨、锯、凿、锛等传统木工工具,那些工序、技巧也慢慢入了心。

  1998年,他拜古建工程师刘汉庆为师,系统学习传统雕刻和古建筑大木制作,开始了与木作文物修复的不解之缘。

  回忆起初入古建筑修复行业,刘兴双说:“那时候也不兴古建筑说法,我们就只知道,要去修一个老房子。”后来,在越来越多的实践中,他对古建筑有了具体概念,知道文物修复要“修旧如旧”,也开始通过各类项目学习图纸应用。“文物修复和普通木工不同,你要懂得看图纸,对整个项目才有更宏观的把控。”他说。

  多年来,他先后参与叶县县衙修复工程、湖北省武当山静乐宫修复工程、禹州怀帮会馆修缮工程、神垕伯灵庙修缮工程等。

  作为传统建筑的核心工艺,木作负责搭建建筑结构,泥瓦作负责砌筑建筑外观,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骨”与“肉”。

  “古建筑修复首先要进行现场勘探,掌握损坏状况,记录登记并制定修复方案,争取做到修旧如旧。”刘兴双说,一个工程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都要泡在工地上。

  其中,最难的部分就是对建筑原有的一些木雕、檐雕等装饰性构件的复原,这些往往是一个古建筑最鲜明的特征和印记。

  几年前,在神垕镇伯灵庙进行修缮时,山门上一块雕刻花板整体损毁,只留下很少的痕迹,这让刘兴双犯了难。

  他带着人一起到附近村里,找上年纪的老人问,请他们回忆那块花板的样子。先后访问了几十位老人,大家说法也不一致,刘兴双就又去查阅县志、各种资料,画图让老人们看,最终确定图案。他又亲自雕刻出来,得到了当地老人的认可。

  “现在这座庙已经成了当地的热门景点,看到几百年前的建筑从破败到再次充满生机,感觉自己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刘兴双说。

  多年来,辗转各地与各类古建筑打交道,他对古建筑也产生了深厚而亲密的情感。“木制的老建筑都是会呼吸的,修缮利用才能让它有人气,才是最好的保护。”朴实的手艺人在采访中一直说,这些老屋子、老建筑得有人修、有人管,不然就太可惜了。

  刘兴双不仅是一位文物修复师,还是南阳市非遗刘氏木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灵巧的双手、精湛的木雕技术为很多古建筑修复添上了“点睛之笔”。

  虽然常年在外奔波、风吹日晒,他却从来没有想过改行,有着一种手艺人的豁达和“固执”。“有门手艺在手,就要一直做下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修复更多古建筑,留住更多历史。”刘兴双说。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