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龙”舞出好愿景(文化中国行·新国潮)
村民们在表演“板凳龙”。仁和区文化馆供图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宝兴山脚下,有个叫银鹿村的彝汉聚居地,传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战马放养地。如今,银鹿村除了因盛产芒果而出名外,它所拥有的独特民俗文化同样十分耀眼——
两位婉约动人的农家女子在前、一位阳刚健壮的男子在后,手举“祥龙”,时而旋转、时而翻滚,在鼓点声中挥洒热情,彩龙翻腾、独龙耀目……一条条活灵活现的“板凳龙”翻滚在村民手中,舞出了欢乐、舞出了喜庆。
这就是来自银鹿村传承上百年的文化遗产——板凳龙。自清朝起,“板凳龙”便从元谋传到了这里,一直流传至今。一条“板凳龙”由三人组成,农闲时,在田间小道、农家小院,处处都能看到这样的风景线。“板凳龙”用生动淳朴的方式,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代代相传,让当地的民族文化延续不断。
舞蹈里的美好愿景
近日,大田镇银鹿村的“板凳龙”表演队正在坝子上排练动作,“板凳龙”第七代传承人、36岁的廖国良在一旁数着拍子打着节奏。
她说,小时候没有现在那么多的娱乐方式,平时乡亲们唱歌跳舞就是最开心的事了,其中最精彩的就是舞“板凳龙”。她笑着问笔者:“你知道‘板凳龙’为什么是两女一男吗?”
传说,以前有段时间一直不下雨,大旱可愁坏了村民们,就连村里小河沟的水也所剩无几。有一天村里一农户全家下地干活的时候,看见小河沟里有一条“小龙”陷在泥里翻滚挣扎,于是这户人家赶忙拿来一条板凳帮助小龙上岸,可这小龙刚上岸就没了影儿。农户抬头张望寻找小龙的时候,却看见乌云滚滚,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农户喜极而泣,跪地而拜,称是“龙王”显灵了。后来村民们为了感谢“龙王”,便创作出了“板凳龙”舞蹈,刚巧救助小龙的一家人是夫妻俩和女儿,就有了“两女一男”的组合,还有着“翻龙”“举龙”等动作。
“板凳龙”最初就是一条板凳舞起来,叫“耍凳子”,与狮舞、九连环共同组成闹花灯戏。表演者举着光板凳起舞,属于花灯中表演形式之一。当地农民在农闲时,以家庭为单位三人合舞一条木凳,自娱自乐,后来在表演中加入了比赛的环节,以难度大小决定胜负。舞步有十字步、调整步、穿梭翻龙三个动作,音乐采用的是近似云南花灯的曲调。
“板凳龙”的凳子长99厘米、高50厘米,主要材料就是木头。上面用竹子和稻草编制而成的草龙为道具,龙身长110厘米,龙头高50厘米,龙尾高57厘米。龙是用尼龙线绑在凳子上。
舞龙由三个人配合完成,一般是一男两女的组合,两个女子执“板凳龙”的前腿,两人的距离在一个拳头左右,男子在后用两只手拖住凳子的后腿,掌握整个凳子的中心保持平稳。
舞动时,三人配合走四方步,步伐要统一,注意步子之间的距离,跨步不可超过10厘米。每走一步都有特殊意义,一步踏吉祥,二步踏富贵,三步踏和谐,四步财门开。所以,要求男子舞者刚劲有力、女子柔美自然。
主要的“翻龙”动作也有技巧,两个女子面对面站着,握住凳腿把龙身从两人之间翻转开来,左右两边各两圈;男子在后,左右手交替握住凳腿,配合两个女子的拉力,掌握龙身和龙头的方向,穿梭在两个女子之间,完成“翻龙”的动作。
“转龙”动作表达的就是庆祝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的美好场景。首先,“板凳龙”在三人侧面放平,看上去龙像卧倒的样子,三人拿住凳腿,一个女子成半蹲状,另一个女子和男子背靠背站好,女子要站直,手往前打直拉好凳腿,以站着的女子为轴心,半蹲的女子和男子围绕着轴心转圈,也是左右各两圈;换成另一边时,女子也互换一下动作,来完成转龙的动作,从上往下看,像一条条小龙在欢快地旋转跳舞。
仁和区文化馆馆长梁家诚说:“经过百年传承,我们今天看到的‘板凳龙’已经十分精美。”
坚定的传承之路
廖国良家祖祖辈辈都会跳“板凳龙”,但随着家里的长辈们逐渐衰老,“传承人”这个担子就落到了她的肩上。
她说,如今的“板凳龙”表演阵容可大可小,两三条“板凳龙”可以表演,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条“板凳龙”更能舞出恢弘磅礴的气势。从清朝延续至今的“板凳龙”,无论是神话传说中的演绎,还是一代代传承人的守护,都是想将这一文化瑰宝传承下去,把大家祈求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延续下来。
在生活节奏快、娱乐方式多的今天,“板凳龙”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之路该如何往下走?
廖国良说:“以前,‘板凳龙’可能只是大家逢年过节休闲娱乐的一个项目。但是现在,它已经沉淀为我们的文化基因,是能代表我们大田镇、仁和区乃至攀枝花市文化特色的名片。”
她也认识到目前传统文化传承的短板:“现在学‘板凳龙’的年轻人还是少。作为第七代传承人,我还是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的队伍,把‘板凳龙’文化延续下去。”
近年来,“板凳龙”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结合非遗传承进校园实践活动,大田镇“板凳龙”项目依托大田中学,积极挖掘地方资源,开发校本教材。现收集“板凳龙”道具100余条、服装100余套;将校园作为非遗传承的承载点,开展“板凳龙”的传承工作。
廖国良积极带领村民们学习“板凳龙”舞蹈,希望“人人都会、家家都舞”,如今村里有50%以上的人都会跳“板凳龙”。她和学校老师共同努力,编排出了课间操版本的“板凳龙”,让孩子们更加了解、喜爱这门本土特色舞蹈。
这些年来,仁和“板凳龙”先后在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四川省农民健身展示大会等赛事获得奖项;2023年,仁和“板凳龙”被评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如今,仁和区大田镇“板凳龙”不再只是当地村民自娱自乐的节庆舞蹈,更作为攀枝花的文化品牌名扬四方。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