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思想引领下·高效能治理调研行丨以诚立身 以法护航
心连心集团新乡基地。
位于心连心集团文化展厅内的诚信文化墙。
本版图片均为心连心集团供图
以“诚信心连心人”李学科(前排左三)为技术带头人的“李学科创新工作室”先后被授予市级、省级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要高度重视法治和诚信建设,发挥好法治对社会治理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加强诚实守信的价值引导,提高政府诚信、企业诚信、社会诚信水平。
——习近平
□本报记者 赵振杰 王绿扬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袁楠
当一家企业因合同漏洞损失千万元订单,当一次失信行为让品牌声誉跌入谷底——法治与诚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答题”;而加强法治和诚信建设,则为高效能治理提供了“制度+价值”的双重保障。
商无法不兴,企无信难存。法治为企业划定行为边界,诚信为市场建立信任纽带,二者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在合规经营中释放创新活力、在长远发展中赢得社会认可。
当法治与诚信深深植入企业的基因,将会产生怎样的蝶变效应?在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连心集团”),法治和诚信的力量相互交融,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
一诺千金 “厂耻日”锻造诚信魂
在心连心集团,几乎每个员工都知道企业有个“厂耻日”。
1997年6月24日,心连心销往安徽滁州的5.5吨尿素,因为粉尘超标被客户投诉。“这是企业首次因大批产品质量不合格而被退货,这件事在员工中引起强烈震动。”7月25日,心连心集团办公室秘书武慧飞说。
公司董事长刘兴旭得知消息后,马上率领公司领导层赶往滁州,当面向客户赔礼道歉,并用3倍合格产品进行补偿。经调查,该批尿素产于1997年6月12日,因尿素熔融泵冲洗阀未关死漏水,导致产品水分高、肥力弱,是一起人为责任事故。
事故查明后,刘兴旭带头在厂里作公开检讨,对包括自己在内的24名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并将每年的6月12日定为“厂耻日”。
“如果质量没有把控好,令企业失信于人,这是企业走向死亡的第一步。”刘兴旭说,“只要客户反馈有质量问题,不找任何借口,直接退货。不合格产品一律销毁,不允许降价处理。”此后,每年6月12日,心连心集团都会举行“厂耻日”活动,为员工敲响诚信警钟。
行走在心连心集团厂区,诚信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厂区主干道上,竖立着沉稳大气的“诚信鼎”;心连心文化展厅内,有一面用36种不同字体雕刻而成的“诚信墙”;文化大屏上展示的“诚信树”,诠释着企业对诚信的理解——“真和善,说了算”。
“在我们公司,含金量最高的荣誉是每两年评选一次的‘诚信心连心人’,每名候选人的事迹都会在企业内广泛宣传,并由全体员工进行投票。其实,大家投票的过程就是向诚信榜样学习的过程。”心连心集团办公室文化宣传处处长陈连祥介绍,当选“诚信心连心人”的职工,不仅能获得股权激励、荣誉津贴,他们的事迹还会通过企业文化展厅、新闻媒体进行传播。
心连心集团合成氨事业部供配电中心副经理李学科是今年7月1日受表彰的2名“诚信心连心人”之一,他在电气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以他名字命名的“李学科创新工作室”累计开展科研项目600余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在我看来,诚信就是说到做到。对于岗位也要讲诚信,在完成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深入钻研、创新工作,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李学科说。
依法治企 “硬规矩”铸就软实力
重信守诺、合法履约,既是企业加强法治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心连心集团内部有这样一条规定: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货款,不能仅以法律为底线,还要讲诚信。这条规定背后有个小故事。
多年前,由于供货商的工作失误,心连心集团有一笔尾款未及时支付。几年后,供货商向法院起诉讨要,因为诉讼时效已过,法院判决心连心集团胜诉,不需要再支付尾款。接到法院的判决书,供货商存有异议,再次找上门来。
心连心集团领导层听说这件事后,向相关人员详细了解事情来龙去脉,最终作出了一个令员工有些不解的决定:将这笔尾款尽快支付给供货商。
“这件事看起来是心连心吃亏了,但为企业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客户对我们更加信任了,这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宝贵资产。”心连心集团审计合规部总监杨建康说。
以法治筑基、以信用赋能,心连心集团将依法治企、合规管理、风险防控融入企业各项制度中,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法治管理机制。杨建康说:“为了提高员工遵法守法意识,我们每年都会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2次以上法律培训,为企业职工组织8次以上法律知识培训。全体业务员每年都要进行法律知识测试,考试合格才能上岗。”
同时,相对于国家标准,心连心集团对自身产品质量有着近乎严苛的标准。以尿素水分内控标准为例,国家对尿素优等品的水分标准是低于0.5%,而心连心尿素的水分标准在0.35%左右。“对企业来说,水分越低,成本越高。”杨建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心连心集团年尿素产能约400万吨,对照优等品标准计算,仅水分控制一项,公司每年就给客户让利超过1000万元。”
当守法合规成为员工的自觉、产品的基因,心连心集团以契约精神赢得市场口碑,更以法治底色铺就长远发展的坚实之路。
风雨同舟 “心连心”赢得好口碑
心连心集团的长期合作伙伴李忠良坦言,一开始他选择代理这家企业的产品,是被企业的一句宣传语所吸引。
“当年,心连心集团就将‘至精至诚’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这么多年合作中,我们从来没有因为产品质量或合同履行发生过纠纷。”李忠良说。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一场暴雨让李忠良存放化肥的仓库被淹,损失惨重。“那时候很多化肥都泡了水,根本无法销售。”绝望之际,李忠良接到了心连心集团的电话,“企业向我承诺,只要是没有拆封的泡水化肥,他们都会进行回收,免费更换成新的产品,损失由企业承担。”
在心连心集团,这样的暖心事还有很多——交易周期内原料价格上涨,产品坚持不涨价,按照约定价格按期交货;原料价格降低,企业利润增加,会把利润主动分一部分给客户;地里的农作物出现问题,农户打个电话,农化服务人员很快就上门检测,答疑解惑。
连续13年获评国家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环保绩效评价A类企业,主体信用评级达到AA+级……多年来,以诚信立身的心连心集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在公益事业上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收获了广泛赞誉。
“我们企业之所以叫‘心连心’,寓意着以良心连着农民的心,以诚心连着客户的心,以爱心连着职工的心,以感恩的心连着社会公众的心。”刘兴旭表示,这份初心,正是企业以法治筑牢诚信根基的原动力。
言必信,行必果。“心连心”的故事再一次证明,法治和诚信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双翼”,唯有将两者深深融入血脉,方能锻造经得起市场和社会检验的“金名片”。
治理有招
诚信法治融合,让1+1>2
心连心集团将法治和诚信建设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厚植诚信文化,强化合规管理。为使诚信文化深入人心,企业开展诚信文化大讨论、“诚信心连心人”选树、主题征文等活动,深入解读诚信文化内涵,通过多种形式传播符合企业文化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为广大员工树立标杆。坚持依法治企、守法经营,不断完善企业法治管理体系,通过宣传培训持续提升法治工作能力,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本报记者王绿扬整理)
专家看招
用法治与诚信解锁高效能治理密码
□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建国
“加强法治与诚信建设”这个治理命题,核心在于以法治规范市场秩序,以诚信重塑商业伦理。心连心集团的实践,为高效能治理写下了生动注脚:通过制度性安排实现合规治理,通过价值内化构建信用体系,二者耦合推动企业治理现代化。
诚信铸魂,文化内化锻造企业品格。心连心集团将诚信深植企业文化,以“厂耻日”警醒诚信,不仅将危机转化为诚信教育的契机,更将“一诺千金”内化为企业基因。企业通过“诚信鼎”“诚信墙”等文化载体,以及“诚信心连心人”评选机制,使诚信从理念沉淀为行为准则。
法治筑基,制度刚性护航长远发展。企业将法治思维融入经营全链条,一是坚守契约精神,主动支付已过诉讼时效的供货商尾款,以“吃亏”换取市场信任;二是建立严苛内控体系,尿素水分标准严于国标,年让利超千万元;三是强化合规机制,全员法律培训年均8次,业务员需通过法律考试上岗。企业以法治为基,构建合规治理体系。
双轮协同,高效能治理的核心密码。心连心集团的成功在于法治与诚信的深度交融——法治为诚信提供制度保障,诚信为法治注入精神内核。二者共同推动企业从单一效益导向转向责任共治,13年能效领跑、超亿元公益投入,彰显其与社会价值的同频共振。
法治是企业的生存底线,诚信是发展的价值高线。心连心集团以法治为纲、信义立企的实践,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答卷,也为社会提供了“法治与诚信建设”协同进化的治理范本。(本报记者 王绿扬 整理)
百姓评招
在心连心集团,有句话叫‘诚信对待岗位’。这句话的意思,一是要爱岗敬业守规矩,该自己干的活严格按照规程来,确保生产运转不出错;二是得琢磨,想办法摸清岗位工作中的规律,在干好的基础上搞改造、搞创新,给企业、给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心连心集团合成氨事业部供配电中心副经理 李学科
当化肥因暴雨被水泡时,我心如刀割,但心连心集团却主动扛下损失,这不仅是企业的担当,更是把对合作伙伴的诚信刻进了骨子里。这份担当,比任何广告都有力量。与心连心集团合作,我们放一百个心。
——心连心集团长期合作伙伴 李忠良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