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的民主密码:自己的事有人管,大家的事有保障
大河网讯 盛夏的扶沟,玉米叶翻涌成绿浪。曹里乡蔬菜园区里,周口市人大代表樊清玉正帮农户浇灌水果玉米。“樊代表,咱这水果玉米要是卖得好,明年我想多种两亩!”农户樊保周话音刚落,樊清玉就掏出笔记本记下说:“不光帮你找销路,我正准备提个建议,把咱乡的蔬菜冷链物流纳入县里规划,这样大家的蔬菜都能卖上好价钱。”
记录农户建议。
现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扶沟县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在“聚焦‘两高四着力’ 为人民履职、为中原添彩·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中,各级人大代表不仅帮群众解决“家门口的事”,更通过调研、建议、监督等履职方式,从个案问题中发现共性需求,以制度性解决推动更多人受益。他们走出会议室,把履职现场搬到田埂、大棚、沟渠旁,既当“贴心人”,也是“监督者”,用沾满泥土的脚丈量责任,用解决问题的实效书写答卷。
从“帮个忙”到“促整改”:监督让政策落地更扎实
固城乡双楼村的麦茬地里,刚收完小麦的田垄还留着收割机的辙痕。县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包学明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一份《农田灌溉设施整改建议书》。“这几亩地地势高,浇水总跟不上,不光是修渠口的事。”他用红笔在建议书上圈出“全乡农田灌溉设施老化率”的数据,“去年帮村民疏通了排水沟,今年我发现周边三个村都有类似问题,这就得通过建议推动系统性整改。”
这份建议背后,是包学明连续一个月的调研,一个月里,他与几位人大代表跑了全乡24个行政村,用卷尺量渠宽、用手机拍破损处,为最后形成的建议提供了具体整改方案。“一开始乡里说资金紧张,但列席乡政府班子会时,代表们一条一条摆数据,促使该建议得到落实。”会后第三天,乡里就把灌溉设施整修纳入了年度预算,全乡修整沟渠达54.78公里。“现在不光咱村,全乡所有的渠基本上都连通了,2.4万亩地受益。”
汴岗镇代表联络站的墙上,贴着张特别的表格:左侧是代表发现的问题,右侧是整改进度和责任单位。“3月反映‘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不足’,4月镇政府就新增了12个回收点;5月提‘农机手培训覆盖面小’,6月就把培训班开到了村里。”镇人大主席王燕燕一边把已完成的内容上打上钩一边说,“联络站今年收到的37条群众诉求,梳理出16条转化为代表建议,推动解决了一批共性问题。”
“以前觉得代表帮着跑跑腿就行,现在才明白,监督能让更多人受益。”包屯镇群众张发田对此感受很深,去年他到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反映了村口桥洞积水、排水不畅等问题,代表不仅协调修了排水渠,还调研发现全乡有5个村也存在类似问题。最终,镇人大主席团将这一问题列为重点监督议题,推动镇政府对全镇桥洞进行排查整改。“现在不光咱村口的桥洞不积水了,邻村的老伙计见了我也说,这是沾了你的光。”张发田笑着说。
四副“担子”肩上挑:从“解决一事”到“带动一片”
当好“政策宣讲员”:白潭乡双庙村的玉米田埂上,一场“地头宣讲会”热闹开讲。县人大代表颜国贤结合本乡案例向群众讲解农业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政策:“今年的农业设备补贴,咱村的合作社就能申请,手续我帮你们跑!”“以前听政策像听天书,现在颜代表不光讲政策,还帮咱享受政策。”村民刘井泉凑过来插话。
当好“民情联络员”:在固城乡大王庄村三樱椒种植基地,村民金法国向走访的乡人大代表王庆洲表达了看法:“我听说草莓椒产量高,价钱也好,明年我也想试着种5亩。”王庆洲立刻在随身带着的《代表履职手册》上写下“大王庄村民金法国想试种草莓椒”,并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关于建设草莓椒种植试验田的建议》的草稿。王庆洲表示:“大王村普遍种植三樱椒,大家已经掌握了三樱椒种植技术。但草莓椒确实比三樱椒产量和价格都高,群众想试种但怕有风险。通过走访,我了解到有12户群众明年准备试种56亩草莓椒,建议乡政府将这56亩地定为草莓椒种植试验田,并定期邀请农业专家讲解指导技术,试种成功了再推广。”
当好“技术推广员”:崔桥镇的韭菜地里,市人大代表刘顺德正手把手教农户给韭菜喷肥。“这缺素症得控好水量,不过咱镇的韭菜地普遍缺微量元素,光靠散户自己买肥不划算。”他边示范边说,身后几位农户不仅记技术要点,还在讨论他提出的“统一种植标准+统一采购农资”建议。种植户杨留平去年按他教的沟内深播法改良种植,亩产多收了2000多斤,更让杨留平高兴的是,刘顺德的建议推动镇里成立了韭菜种植合作社:“现在统一买肥能便宜15%,统一出口销售每斤比市场价高出20%,这比单帮我一个人管用多了。”
当好“矛盾调解员”:“多亏人大代表主持公道,不然这地都没法种了。”在曹里乡韩家村和王家村交界的田间,签完调解协议后,老韩和老王握手言和,纠纷得到圆满化解。“群众信任我,愿意来找我调解,也说明了我这个人大代表没白当。”曹里乡人大主席薄倩倩说。多年前,曹里乡韩家村村民老韩和王家村村民老王因地边问题产生分歧,虽经多次调解,但始终未能达成和解。在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时,乡人大主席薄倩倩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联合司法所、自然资源所干部开调解会:“按确权证书,界线在这;都是乡邻,互相体谅;先共同使用,秋后统一丈量。”
矛盾纠纷化解后,薄倩倩写了一份《关于规范农村耕地边界的建议》。“你们两村的事解决了,但我发现还有其他村也因为耕地边界不清闹矛盾,问题出在耕地边界设置不规范。我把这个建议提上去,以后把耕地边界规范一下,矛盾就能少很多。”老王和老韩都笑了:“不光解决咱的事,还能让别的村不闹别扭,这才是真本事!”
从“提诉求”到“建机制”:建议让民生保障更长效
曹里乡的灌溉渠边,几位老人正坐在新修的石礅上歇脚。“以前这渠是土坡,一场雨就冲垮,去年代表来了几趟,不光修了渠,还帮着定了管护规矩。”72岁的老韩指着渠边的《管护责任牌》说,“现在村里专人管,坏了有人修。”这背后,是代表们从“修渠”到“管渠”的履职延伸。去年在曹里乡种植基地,农户们围着代表念叨最多的就是“浇地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联合调研后,不仅把“整修18公里灌溉渠”写进建议,还针对“重建轻管”问题提出“谁受益、谁管护”的机制建议。如今,沿渠的2600多亩地不仅告别了“看天浇地”的日子,还明确了村民、合作社、村委会的管护责任,渠边的公示栏定期更新管护情况,接受大家监督。
在吕潭乡西蓝花田里,刚采摘的花球裹着保鲜膜装了满满一车。种植户马二明扒开外层叶片,露出紧实的花球:“咱这西蓝花现在有‘身份证’了,能卖到郑州、武汉的超市,这还多亏了代表提的‘地理标志+产业链’建议。”他说的建议,是代表们在推动西蓝花获得地理标志后,又提出的“建冷库、创品牌、拓销路”一揽子建议。
“一开始就想着给自家菜上个认证,没想到代表们想得远。”马二明给记者算收入账,“没认证前一斤卖1.5元,现在能卖3到4元,这还不算完——代表建议建的冷库已经投用,能存4000吨,统一设计的包装印上地理标志,看着就上档次。”在代表们的推动下,吕潭乡西蓝花种植达5万亩,不仅注册了商标、建起了冷库,还带动了全县多个乡镇发展特色种植。
江村镇的林下菌棚里,羊肚菌刚冒出土,像撒在地上的褐红色星星。“这是‘林菌共生’新模式,不光咱村种,现在周边三个村都跟着学。”种植户卢娜小心翼翼地拨开落叶,对照着手里拿的代表们根据自己的种植经验整理的《林下经济发展指南》。“去年江村镇的代表带着技术员来,不光帮咱试种成功,还总结了技术要点、风险防控这些门道,写成建议提交给县里,结果县里真的把林下经济纳入了乡村振兴规划。”现在村里300多亩林地都种上了羊肚菌,鲜菌直供四川、东北,亩均收入超过万元。更让卢娜高兴的是,乡政府根据代表建议,在全乡推广这套模式,还配套了技术培训和贷款贴息:“以前愁种啥、愁咋卖,现在有了好模式、好政策,周边村的老伙计都来取经,这都是代表建议带来的好处。”
从“试试看”到“成常态”:履职让民主实践更鲜活
“刚开始当代表,我总想着帮群众多办点具体事,后来发现,提一条好建议能帮更多人。”白潭镇人大代表何金莹还记得第一次写建议时的场景——为了“未成年人防溺水”的事,她跑了3次中心校、2次乡派出所,最后向乡人大主席团递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的建议》,推动乡人大主席团对全乡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开展了调研,通过调研形成了问题、责任、整改等三张清单,镇人大持续开展“回头看”,确保督在要害、改在实处,为未成年人安全筑牢生命防线。
“以前觉得代表履职是‘试试看’,现在明白这是责任。”大新镇人大主席宋之源的手机里有两个群:一个是农户微信群,每天收到各种诉求;另一个是代表建议讨论群,他和其他代表在里面琢磨“从诉求到建议”的思路。“上个月联络站收集的15条诉求,有4条被转化为建议,正在推动解决更多共性问题。”“刚开始农户跟我客气,现在直接喊宋代表,还会主动跟我聊该提啥建议。”宋之源笑着说,“代表当得好不好,不光看帮了多少人,更看推动解决了多少共性问题。现在走在路上,老远就有人喊‘宋代表,有个事你得帮大家反映反映’,这就是对我最好的认可。”
田埂上的民主密码:“自己的事有人管 大家的事有保障”
柴岗乡的梅桥蔬菜合作社里,代表们正和农户、收购商、农业部门干部开“四方议事会”。“今年想扩种,担心销路”“能不能统一包装,提高价格”“希望能有冷库储存”……代表们把各方意见记下来,当场和乡农业部门约定:“下周就启动‘蔬菜产业链再提升’调研,形成建议递交乡政府。”“以前是各说各话,现在有代表牵头商量着来,还能变成政策。”合作社负责人说,“这样的议事会开了6次,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还推动县里出台了《蔬菜产业园区发展扶持办法》。”
“这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样子。”扶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军占看着手中的《代表履职手册》说,“代表把群众的事记下来、办下去,从个案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建议、监督推动制度性解决,这才是‘代表在行动’的深层意义——让群众不仅感受到‘自己的事有人管’,更能看到‘大家的事有保障’。”
这就是扶沟县各级人大代表们的履职日常——他们既当“贴心人”,帮群众解决“家门口的事”;也做“建言者”,从个案中发现共性需求;更是“监督者”,推动问题从根源上解决。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提出一条条务实建议中,让“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落地生根;没有豪言壮语的表达,却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写在了田埂上、写进了群众心里。
田埂上的履职路没有终点,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故事,那些从“一人受益”到“众人受益”的变化,正是“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最生动的诠释,也是献给人民的最好答卷。(李恒 谷守波)
编辑:祝萍 审核 :范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