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从“直播助农”到“网格繁星” 许昌用“微治理”针脚绣出城乡融合新画卷

2025-08-05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商贸社区里大学生正在“直播助农”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杨晓妍 文/图

  7月盛夏,河南禹州市花石镇河东张庄村,系着围裙的党支部书记石红松正忙着给老人盛饭。

  在许昌市老城区,社区网格员冒着酷暑巡查独居老人安全状况;直播间里,禹州的“网红书记小田”热情介绍当地特产梨膏糖……

  7月29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河南省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许昌市,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试图探索这座“幸福城”的“微治理”密码。

  “小网格”托起“大民生”

  在城乡治理的考卷上,许昌以“绣花功夫”破题。

  7月29日,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走进建安区许由街道幸福社区,这里的144个微网格,如神经网络般覆盖社区3699户居民。

  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孙亚鹏介绍,幸福社区目前创新了“1+5+5+N”机制,“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微网格员履行‘宣、收、巡、调、跑’五项职责,凝聚党员、商户等五方力量,孵化23个居民社团为治理注入活水”。

  除此之外,幸福社区还构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体系,确保“服务进网格、事务网格办”。社区的微网格员化身社区的“眼、嘴、腿”,推动居民诉求98%高效办结,成就了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金字招牌。

  同样的精细管理还体现在乡村。禹州市花石镇河东张庄村将全村划分为7个片区、25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覆盖6~8户人家,由1名党员和1名群众代表担任“双管家”(网格长)。

  乡村治理,要有规可循。该村党支部书记石红松讲述,该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并广泛宣传,同时借鉴企业的激励、奖励措施,只表扬不批评,慢慢地大家养成了遵守村规民约的习惯,不自觉就变成了自觉。

  但治理不是冷冰冰的管控,而是让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河东张庄村“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片区长(网格长)化身“管家”,提供保姆式服务。

  “小支点”撬动“大变革”

  当治理插上创新翅膀,传统社区也能焕发新生。

  “家人们看这款非遗梨膏糖,清肺润喉效果特别好!”在禹州市颍川街道商贸社区,大学生在共享直播间介绍着当地特色农产品。

  该社区党支部书记田荔嘉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2024年7月左右,她拍短视频推介街道的夜经济后火速“出圈”,被当地居民称为“网红书记小田”。

  流量已至,田荔嘉大胆创新,利用账号热度,通过“线下展销+线上直播”的方式,为当地特色产品和优质农产品插上“云翅膀”。暑期,她和“直播助农”志愿服务队的大学生们奔忙在社区直播间,为乡村振兴注入电商新活力。

  创新也在乡村生根。河东张庄村这个仅有177户人家、608人口的小村庄,头顶“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多项“国”字号荣誉,幸福感提升,源于该村的“党建+片区+产业+绩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个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石红松带领群众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从2021年起,村“两委”探索出“集体+公司+农户”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村民和村集体均可入股。

  如今,仅原谷原麦包子连锁店每年就能为村民带来60万元的分红。“目前河东张庄村民营经济比较活跃,有实佳面粉厂,还有原谷原麦包子连锁店,年产值可达10亿元。”石红松说。

  “小积分”实现“大治理”

  曾经的河东张庄村,没山没水耕地少。石红松讲述:“我们村可利用资源少,钱也不多,曾经还是贫困村,但要想管理好,就需要‘正能量’。”

  正能量体现在“积分”上。村“两委”坚持党建引领,创新“片区(网格)+积分”工作方式,将门前三包、参与公益活动转化为可量化的荣誉。

  “每月评比、每季度表彰,激发了全村村民积极参与、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石红松指着村民家门前的六星牌说,这就是“五美庭院”的晋级之路。

  通过改造,村民一个个钱包鼓鼓,村庄街道干净,村民素质提升,这是用“小积分”实现“大治理”的智慧。

  许昌基层治理的“幸福密码”是什么?一路探访,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发现,这里城乡间处处体现用“小”撬动“大”:幸福社区发挥“小网格”的“大作用”;商贸社区用“微基金”发挥“大能量”;河东张庄村用“小积分”实现“大治理”。

  “微治理”为何能精准有效?在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看来,秘诀就藏在精细化和人情味中:幸福社区“民呼我应,民需我帮”;商贸社区把群众“心上事”当“上心事”;河东张庄村“正能量”治理提供满满“情绪价值”。

  从商贸社区的“直播助农”到幸福社区的“网格繁星”,再到河东张庄村的“积分兴村”,许昌用“微治理”针脚,在基层间绣出城乡融合新画卷,也交出了“幸福城”的“中原答卷”。

编辑:陈静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