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洼地孤岛”突围记

2025-08-06大河网

大河网讯 (记者 宋向乐)烈日炎炎,濮阳华龙区黄城社区村头却围满了村民。“盼了整整三年啊!你看这么粗的排水管埋下去,以后下再大的雨,咱心里也踏实了。”社区党支部书记王自景指着正在铺设的管道,脸上笑开了花。困扰黄城社区多年的“逢雨必涝”困局,在当地两级人大推动高效能治理的实践中被强力破解。

曾经的“逢雨必涝”困局。

痛点丨洼地里的民生之痛

三年前一个暴雨刚停的午后,华龙区人大调研组一行人踩着泥泞的小路走进黄城社区。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低洼处的民房,墙根水渍斑驳,有的深及半米;院子里,来不及搬走的家具泡在水里;村边农田,刚抽穗的玉米倒伏一片,叶子裹满黄泥。

自2020年以来,每逢雨季强降雨,黄城社区内都会大面积积水且无法儿外排,造成居民出行困难和房屋、院墙毁坏等财产损失。

“水最深时,能漫过膝盖,家里成了‘水塘’,粮食、家电全泡汤。”村民拉着调研组成员的手,说话的声音都发颤。黄城社区地处规划中的高铁片区低洼带,隔壁高铁维修站地基高筑,如同“拦水坝”。每逢暴雨,雨水裹挟着泥浆漫过道路,倒灌进村。

更棘手的是,城市主排水管网在此“断档”,村子成了被遗忘的“洼地孤岛”,内涝成了悬在数百户居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着生命财产安全,让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荡然无存。

破题丨高效能治理的“权限壁垒”攻坚战

群众急难愁盼就是治理的发力点。华龙区人大深入调研,揪出“病根”:表面是雨水倒灌,核心症结在于城市级排水系统的规划缺失与主干管网建设的滞后。

然而,规划权、建设权均在市一级。这堵无形的“权限壁垒”,是典型的基层治理难题——看得见问题,却够不着“解题钥匙”。

面对壁垒,华龙区人大没有选择“绕道”或“躺平”,而是将着力破解治理难题、着力优化运行机制摆在首位,创新履职路径,变“单兵作战”为“协同攻坚”。

他们精准“借力”,联合本区选出的市级人大代表李瑞典,将黄城村民的诉求浓缩成一份沉甸甸的《关于彻底解决高铁片区黄城社区雨季内涝问题的建议》,直送市人大。

当地人大工作人员调研走访。

接力丨钉钉子精神与治理合力的“三级跳”

但城市管网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程序复杂,绝非一蹴而就。这考验着治理的韧性与智慧。

李瑞典代表化身“钉钉子的人”,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他连续三年执着发声:第一年,他展示了村民家中被水浸泡损坏的家具照片和庄稼绝收的统计数据;第二年,他补充了雨季实时拍摄的严重积水视频和村民联名信;第三年,他带来了专业勘测的地势分析报告,有理有据,掷地有声。

区人大则着力凝聚治理合力,多次主动向市人大专题汇报,详陈问题的紧迫性和民意的沸腾点。

在市、区两级人大的高效联动和不懈推动下,这份建议的“分量”和督办力度实现了惊人的“三级跳”:从最初的一般建议,到第二年的重点督办建议,再到今年被列为最高级别的一类建议。

治理层级的壁垒,在人大系统内部率先被高效协同的机制打破。

攻坚丨从“建议者”到“治理推动者”

建议提交只是起点,高效能治理重在落实。

两级人大主动转换角色,从“建言者”升级为“全程推动者”,着力凝聚治理合力。他们与李瑞典代表组成“攻坚小组”,与市、区住建、城管部门的工程师一起,实地查勘现场,在雨中研究水流方向;协调会上,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带着村民的疑问和期待,直言不讳,参与管网走向、泵站选址的激烈讨论;他们紧盯工程进度表,定期反馈群众关切,成为连接决策层与基层的纽带。

这种深度参与,有效促成了市、区职能部门的高效协同,形成了上下贯通、部门联动的攻坚“拳头”。

濮阳市相关部门对李瑞典的建议的答复。

破局丨治理效能惠泽民生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市、区人大锲而不舍的接力监督和多部门协同攻坚下,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的承诺终于落地有声。

今年6月底,随着大型机械开进黄城社区,解决该片区内涝的关键性排水管网工程全面破土动工!看着粗大的水泥管被稳稳吊装进挖好的深沟,王自景和村民们长久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以后下雨天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抗洪’,能睡个囫囵觉了!”

黄城社区“水困”的突围,是濮阳两级人大践行“两高四着力”、提升基层高效能治理水平的生动实践。

面对“权限天花板”,濮阳两级人大以创新履职打破层级壁垒,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建议提级,以深度参与凝聚治理合力,最终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通了服务民生的“最后一公里”,为破解“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这类基层治理共性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濮阳样本”。

编辑:陈梦伊  审核 :姜秋霞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