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起茶杯就能“发言” 宁陵县“流动议事会”汇聚治理大能量
大河网讯 “夏雨该多啦,湖缺护栏,娃娃玩耍谁不担心?!”“机井维护跟不上,浇地咋办?”夏日的微风,轻柔地拂过商丘市宁陵县华堡镇张路口村,绿树掩映下由6根石柱撑起的凉亭分外显眼,“议事亭”的牌子高高地悬挂在亭子上。亭子下,村民们围聚成一圈,现场气氛热烈。
村党支部书记楚宗彬将笔记本平摊在膝头,权且当作简易的“主席台”。驻村第一书记楚亚伟与裤腿上还沾着新鲜泥土的老农楚维银紧紧挨坐在一起,一场关乎乡村民生、凝聚众人智慧的交流即将开启。
近一年来,宁陵县陆续开展协商议事活动90余场,解决民生实事106件,群众满意度达96%以上。
会场紧跟着群众走:田埂荷塘都是“议事厅”
没有主席台,不写讲话稿,宁陵县的基层协商场景充满了泥土气息。
等农忙后的村民陆续到场,68岁的老村干部郑书林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们也不讲客套话,主要商议龙腾湖边护栏的安装和管理问题。”村民刘振海拍着裤腿上的泥巴直奔主题,说“管理要发动群众”。刚浇完玉米的84岁老汉楚维银抹着汗笑道:“高标准农田建得就是好,旱能浇、涝能排,咱才能坐这儿议事赏花儿。”
“群众脚印在哪里,协商现场就设在哪里”——这已成为宁陵县14个乡镇的常态。“群众出题、党委审题、政协解题,田间地头都是民意收发站。”宁陵县政协主席刘乐金指着田间地头说:“干部、委员、群众围坐一圈,村口大树下、公园长椅边、农忙的地头,处处都是解难题的‘议事厅’。”
在县委领导下,宁陵政协构建“固定+流动”双轨平台,14个乡镇设立14个村级议事点,形成“长廊议事”“广场协商”“村头板凳会”特色模式。华堡镇创新打造3个村级议事长廊,仅张路口村就通过13场“板凳会”解决了机井选址、路灯捐赠等民生实事17件,群众诉求直通决策一线。村民楚文义乐呵呵地说:“多年心病当场开方,这协商真解渴!”
小协商托起大治理:灵活协商善解治理密码
协商不“坐而论道”、不玩虚招,要直指群众最急难愁盼问题。
张路口村10多年前装的是用电的路灯,电费筹集是难题,村民在“板凳会”上形成一致意见,捐钱购买新能源路灯,一周内筹集够资金;楚堂村机井建设遇选址争议,村民监督小组从施工到验收全程紧盯,终让甘泉润泽百亩良田;在石桥镇议事会上,青年乔宝柱提出电商培训需求,两个月后他的直播间创下10分钟成交24单的纪录。
为让协商常在乡村生长,宁陵创新方法制度,建立“议题收集—筛选—党委确定—商前调研—协商实施—结果公示”全链条机制,筑牢协商根基。华堡镇政协第一召集人郑艳英深有感触地说:“平台搭在家门口,群众成了治理主角,这才是全过程人民民主。”
当稳稳站牢群众立场,宁陵用流动协商诠释了基层治理的朴素真理:真问题在泥泞的田埂上,真智慧在百姓的烟火里。
“宁陵模式”的核心亮点在于“流动议事会”的三大创新:场地灵活化(田间村头)、议题民生化(专啃硬骨头)、机制长效化(三重保障)。当政治协商的“固定会场”变为群众的“流动板凳会”,当干部从“主席台”坐到“小板凳”,一套可复制的经验逐渐清晰。
“现场聊、当场办、事后督,协商议事要实打实。”宁陵县政协副主席崔旧增坚定地说,“小切口撬动大民生,微协商汇聚大能量,真行动成就大作为。”(刘远 高会鹏)
编辑:何心悦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