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映绿 豫见两山丨山变形记
生态修复后的焦家铝矿矿区(8月7日摄)。杨晓鹏 摄
生态账本
●焦家铝矿矿山修复累计填方332.98万立方米,覆土45.61万立方米,修筑排水沟1.2万米,完成治理面积1116亩,恢复旱地363亩、乔木林地496亩。
●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360余亩,预计年产30万公斤粮食。
□本报记者 王小萍 马国华 李茜茜 耿晓帆
一座铝矿,何以复绿?来到焦家铝矿,答案意想不到。
站在一棵苍劲的柏树下眺望,层层叠叠的田块沿山势铺展,错落有致,宛如哈尼梯田。只有不远处蜿蜒的黄河提示我们,这里是三门峡。
这座因黄河而生的城市,横跨华北板块和秦岭造山带,矿产资源丰富,矿区遍布,焦家铝矿就是其中一个。
“你瞧,矿坑里播种的玉米长势良好。从满目疮痍到生机勃勃,这是一场改造矿山的变形记。”8月5日,三门峡市陕州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周志辉望着远处的田地感慨。
矿山变形记,是一场从“铝”到“绿”的保护修复。
黄河南岸,浅山丘陵,位于陕州区王家后乡崖底村的焦家铝矿,是离黄河最近的矿区之一。
20世纪末,蕴藏着大量铝土矿的崖底村走上了靠山吃山的路子,村民们捡块石头都能挣钱。
随着矿山开采逐步规范,崖底村的矿产资源被三门峡锦江矿业承包开采。2013年,全村人告别故土,搬到了城区。
多年的露天开采,导致崖底村地貌被破坏、山林被损毁、矿坑沉陷、灰尘漫天。光秃秃的山里,只有挖掘机与运输车的轰鸣声在回荡。
崖底村慢慢“消失”了,变成一块“疮疤”,村口那棵留守的柏树是唯一的绿。
谁破坏谁修复,但修复的进度,跟不上开采的速度,环境欠账越来越多。
2022年,三门峡市开始着力整治矿山,开启“修山”模式。锦江矿业停止所有采矿作业,转变成完全的修复者,崖底村的“疮疤”迎来治愈的曙光。
矿山修复得先覆土、再植绿。焦家铝矿位于低洼处,开采过深,高达70度的边坡连土都存不住,更不用说种树。
2023年,陕州区全面打响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攻坚战。焦家铝矿作为攻坚战的重点项目,由县级领导分包、点对点督促企业开展整治。
“紧邻黄河,事关重大。我们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生态修复方案,并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进行指导。”周志辉说。
层层把关,焦家铝矿有了量身设计的一套“削头+束腰+压脚”方案,把高陡边坡变成一个个台阶,通过修建排水渠,让雨水流出高陡区。
陡坡变台阶需要精准测量,杨晓鹏的工作就是给每个台阶定位,保证26个台阶宽度为3米和5米交错式分布,且坡度保持35度左右。作为三门峡锦江矿业技术部测量专工,这是杨晓鹏第一次参与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没想到工作难度这么大,52台挖掘机、60余台运输车同时工作,修台阶、覆土、复绿……每一项工作都困难重重。”杨晓鹏和同事们连着两个多月都泡在工地上,终于把陡坡改成了梯田。
70度高陡坡如同峭壁,机器上不了,只能靠人力。“铝矿东南侧陡峭,全靠20多个人背土爬上去。”杨晓鹏介绍,就连浇水都需要人背着100多米长的水管徒手爬上去完成。
覆土不易,复绿更费周折。
在选择树种上,矿区最先栽种的是白皮松,这是绝大多数荒山造林都会选用的耐旱耐贫瘠树种。但在焦家矿区,白皮松种了一茬又一茬,成活率始终较低,密度总不达标。
后来,修复人员看到附近山上的植被,才恍然大悟:北方黄土复绿难,草灌乔藤相结合才更有效。
就这样,一批一批紫穗槐、苜蓿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灌草藤在梯田上扎下了根,白皮松也增加了种植密度。两年多过去了,第一批种下的白皮松长到了快两米,数万棵树站立起来了,草藤也随山就势地蔓延开来。
“修复前这里像火星表面,坑坑洼洼,满眼是灰。现在,走在山间小道上,虫鸣鸟叫声此起彼伏,一点也看不出来之前是采矿区嘞。”杨晓鹏高兴地说,焦家铝矿成了全省矿山修复的观摩点。
挖矿车走了,山绿了,天蓝了,柏树不再孤单。
“这里又回到我记忆中的样子,清幽安静,绿意盎然。”崖底村党支部书记张冬云感慨道,曾经以绿换铝,将来要让铝矿变“绿矿”。
在焦家铝矿不远处,香草洼铝矿的玉露香梨挂满枝头,清水河铝矿的绿化成果已与周遭融为一体……一场场矿山变形记正在抚平大地的创伤。
再过几个月,焦家铝矿的360余亩玉米将迎来收获。矿区里长出的粮食总是让人格外牵挂,年年增加的产量也给了崖底村人回到故地的信心。
未来,崖底村村民还想在这里发展旅游业,让更多年轻的崖底村人走回来、留下来。
毕竟,树在,山在,河在,人就在。
对话20年
让每块地方都绿起来
□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第二分局执法大队副大队长 高朝红
随着矿山修复、维护进程不断深入,环保执法的内容也更细化、形式更高效。以往,各部门单兵作战,在处理矿山管理等相关问题时,难免会出现多头执法。如今,形成了联合执法模式,并且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活动,基本半个月一次,执法效率与质量显著提升。
此外,执法重心也实现了拓展。从过去聚焦装车转运、扬尘管控等基础环节,到如今重点关注末端治理成效。矿山修复标准更高——追求“满目皆绿”的生态景观,要求每一颗矿石放在该放的地方,每一棵树都能保证存活。
环保监管是常态化监管。当前,我们正着重强化后期治理管控,通过持续性动态监管,坚决杜绝生态环境问题反弹回潮,以长效守护矿山修复成果。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