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成功“点亮”夜空 河南如何更懂“夜的黑”?
郑东新区,夜晚灯光璀璨 资料图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特约观察员 郑宇
今夏河南,夜经济升腾起袅袅“烟火气”。
近日,省发展改革委联合省财政厅正式发布新一批省级夜经济集聚区名单:郑州市龙湖金融岛夜经济集聚区、洛阳市隋唐宫城区夜经济集聚区、焦作市云台山岸上村夜经济集聚区、南阳市南阳府衙夜经济集聚区榜上有名。
这既是河南打造“月光经济”升级版的关键落子,更是以场景革新激活消费新动能的重要布局。
这四地为何能够入选?
夜幕下,南阳市南阳府衙夜经济集聚区流光溢彩、人头攒动、美食飘香,该集聚区位于市中心城区南阳古城核心区,现入驻店铺商户500余家、流动商户300余家,包含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景区和两条主要商业街,将官署文化、商业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与古城建筑、亮化景观、多元消费业态和沉浸式娱乐体验等融合发展。
不难看出,这次入选的4个夜经济集聚区都有共同的特点:夜购、夜食、夜游、夜健、夜赛、夜娱、夜宿、夜展、夜读等多业态集聚,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市场活跃度高。当然,评选还有其他硬性条件要求,比如,夜间营业的商户、项目数量或营业面积不低于总规模的70%,年客流量不少于100万人次,优先支持昼夜均营业的集聚区等。
从去年开始,河南就开展了省级夜经济集聚区的认定工作。今年5月,河南进一步明确,打造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夜经济场景,每年认定4个省级夜经济集聚区,省财政给予每个集聚区所在县(市、区)500万元奖励。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省级夜经济集聚区认定工作旨在积极发展夜间消费,加快推进新消费场景创建,打造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夜经济品牌,将发展夜经济作为促消费、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持续丰富消费业态,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河南为何重仓“夜的黑”?
河南对夜经济的高度重视,背后蕴含着三重战略考量:
在经济维度,河南是拥有超过1亿人口的消费大省,大市场离不开大消费,夜经济作为时空延展型经济形态,能有效突破地理局限,释放庞大内需潜力;在社会维度,依托打造文旅强省的资源禀赋,夜游、夜演等新业态正在重塑“老家河南”的文化表达;在治理维度,通过打造夜间生活圈,推动城市功能从生产导向转为人本导向。
据统计,我国居民消费的60%左右发生在夜间。升腾的夜经济,是我国消费市场的一个新增长点。
对河南而言,重仓“夜的黑”,河南拥有人口众多、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市场规模庞大等多种比较优势。政策支持、场景引领、机制创新、品牌塑造……河南一直在行动:早在2020年,我省就发布了《关于促进夜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夜间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去年9月,为进一步引导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夜间消费需求,省发展改革委又出台了《关于促进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举办了“乐购河南·品质生活”等促消费活动,上半年省市联动累计发放消费券达5.7亿元,以乘数效应撬动夜间消费快速增长。
如何将“夜间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从“亮灯”到“亮剑”,将“夜间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河南还需不断探索。
特色突围,让烟火气“豫”味不散。美团数据显示,今年夏至以来,武汉光谷、深圳龙华、重庆观音桥、南京新街口等地成为全国十大热门夜宵商圈。河南要借鉴成功案例,拒绝简单复制,深挖本土资源,打造令人心驰神往的“夜业”IP。
科技赋能,让夜经济“潮”动中原。在数字时代,要注重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创意加码、数字赋能,丰富新业态,解锁新玩法,推动夜经济创新发展。比如建设夜经济数字平台,集成预约导流、消费券发放等功能,打造互动项目,以科技创新推动价值裂变,不断提升群众的体验和黏性。
治理升级,让城与人和美共生。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和监管,通过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让群众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持续提升夜经济活力,让夜色真正成为滋养城市生命体的“第四空间”。
发展夜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消费者同频共振、协同发力,顶层设计“站得高”、市场运营“做得活”、社会治理“跟得上”、群众参与“叫得响”,方能让夜经济这团“人间烟火”既旺又久,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