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细“治”入微丨一盏路灯亮乡邻

2025-08-13大河网

大河网讯 基层治理如绣花,需以党建为针、网格为线,方能织就振兴蓝图。在林州市董街村,民风淳朴、村民和睦,其治理密码不仅在于探索实践了“党建为核、网格筑基、数据赋能”的高效能基层治理新模式,更是林州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工作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这一模式如何改变村风村貌?近日,大河网“河南探路高效能治理”报道组来到董街村一探究竟。

“铁证”面前,他俩都红了脸

今年开春,董街村村民王大爷家院墙上新装的监控探头,成了邻里间津津乐道的话题。

原来,两家相邻的窄巷常因堆放的柴草和倒水溅湿墙面闹矛盾,几次调解都收效甚微。新任党员街长张林丽走访了解后,没有急于评理,而是协调村里在争议点安装了监控,并通过镇里的高效能治理平台上报了情况。

高清画面还原了每一次小摩擦的真相:有时是风刮倒了柴草,有时是孩子玩耍不小心导致的。

“铁证”面前,双方都红了脸。

“以前总觉得对方故意找茬儿,现在看得清清楚楚,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误会!”一条窄巷,因科技的介入和网格员的用心重新变得宽敞,也畅通了两家人的心路。

可谁能想到,如今邻里和睦的董街村,十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垃圾围村、道路泥泞,村集体负债高达50多万元,戴着省级贫困村的“帽子”,类似上述的邻里纠纷并不鲜见,甚至常因宅基地、排水沟等琐事争执升级。

村民万买成记忆深刻:“下雨天出门得蹚泥水,晚上回家得摸黑,为争半尺宅基地,亲兄弟都能掀了对方的房瓦!”

董街村同一位置发生的变化。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改变,源于党建这个“红色引擎”的强力驱动。

2007年,万明拴接任村支书后,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打响了翻身仗:强基础、清旧账、兴产业。  

他们多方筹措资金,硬化村内道路4万余平方米,安装路灯310余盏,彻底改造了全村的自来水网;顶着压力,逐步偿还了拖欠多年的村小学工程款,最终消化了全部集体债务;盘活资源,流转土地发展丹参等中药材种植85亩,利用荒山荒坡建设光伏电站,让曾经的“包袱”变成了可持续的“绿色银行”。

汗水浇灌出硕果。

2018年,一座振翅欲飞的金色凤凰雕塑矗立在董街村口,它不仅是地标,更是象征:董街村成功摘掉了贫困帽,跃升为省级生态文明村。

“一名书记就是一个榜样,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广场上醒目的标语诉说着万明拴的心声:旗帜,引领着方向;堡垒,夯基稳航程。改变的背后,则是董街村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党建+网格+大数据”基层高效能治理新模式。

这套模式,像一张精细的网,覆盖了村庄的角角落落,也连接起党心民心。

以“党员红”带动“微治理”

全村255户被科学划分为3个“微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由党员或骨干村民担任的“街长”或“巷长”。他们不再是“官”,而是村民身边的“贴心人”。

党员街长张林丽的帆布包就是她的“移动办公室”:民情日记本记录着各家各户的冷暖,联系卡方便群众随时找到她。

“党组织选择了我,我就要为大家服好务!”从普通村民到网格“活地图”,张林丽的转变是党员作用发挥的生动缩影。

网格员也解决不了的“大问题”怎么办?董街村每周一召集“明白人”来研究上一周遇到的麻烦事难缠事。“我们召集的‘明白人’有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村里有声望的老人,大家一起商量这事该咋办。”万明拴说。

董街村的街巷长们定期走访、收集民情、调解纠纷,把服务送到了村民的院坝里、炕头上。过去“揭房瓦”的戾气,渐渐被“话家常”的融洽取代。

董街村的3个微网格,是林州市构建“1+20+588+2228+3736”基层治理红色矩阵的最小单元,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

除了村网格,当地推动“警格+网格”融合联动,推行村民辅警专职化并兼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健全“党建+警务”协同机制,实现矛盾纠纷联调、风险隐患联排、治安防控联管。同时创新党员联户机制,每户村民都有一名党员联系,通过定期走访、主题党日汇报等方式精准收集民情、化解矛盾,以“党员红”带动“微治理”,用“小网格”筑牢“大平安”。

石如风手机里的“安馨办”基层治理移动工作端。

数据不再是冰冷的符号

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村委会委员石如风打开手机里的“安馨办”基层治理移动工作端,综合巡查、整改复查、事件上报、处置、查询、评价等栏目一目了然。

“这是我们网格员的页面,通过平台进行事件上报、任务下发,同时深度对接、及时接入‘接诉即办’等事项端口。”石如风边说边滑动页面,记者看到在事件评价一栏中均为满意。

董街村接入了桂林镇统一的数字化治理平台,该平台是林州市在安阳市率先全面推广使用的高效能治理平台的一部分,整合了包括人口、房屋、土地、特殊群体(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安全风险点等9大类、42项关键民生数据,与市里推广的“安馨办App”基层治理模块深度对接。

2023年夏季汛期,平台提前发出危旧房屋预警,村干部和网格员迅速行动,连夜安全转移46名群众,实现了零伤亡。数据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守护安全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据了解,林州市的这一平台已联动56个市直单位、19个公共事业服务单位及20个镇(街道)。6月份以来,累计解决城乡建设、经济综合、生态环境、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事项3831件。第二季度投诉量降幅达55.7%,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董街村还有一个微信群,职能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均在其中,村民有麻烦事微信群里喊一声,工作人员就能尽快去解决。据统计,林州市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已组织全市10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5584名在职党员下沉社区,推进“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制度。 

大柳树下的农民夜校开课。

力量源于组织,治理始于民心

高效能的治理,如同春风化雨,催生了董街村方方面面的变化。  

7月初的一个晚上,董街村村委会门口的大柳树下,农民夜校如期开课。

“我们邀请学校老师、退休党员等担任讲师,聚焦高效能治理、传统文化、农业技术、健康养生等实用内容授课,通过‘理论+实践’模式提升群众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桂林镇党委副书记王俊强说。

王俊强介绍道,除了夜校,当地还搭建有“百姓讲台”,鼓励致富能手、乡土人才、群众分享致富经验、家风故事,并深挖六尺巷文化等本土优秀传统,以身边人讲身边事,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

2024年除夕夜,312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将董街村照得亮亮堂堂,村民们欢聚在凤凰广场,欣赏着自编自演的“村晚”,现场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董街村的治理密码,正藏在这一盏盏照亮归家之路的明灯里,藏在那一方方被温暖叩开的心门里,更藏在这群扎根泥土、俯身为桥的普通党员和干部的默默奉献之中。

党组织引领方向、夯基筑垒,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大胆干事,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共同汇聚起党建引领基层“微治理”的强大合力。

“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真正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党建引领下的高效能基层治理惠及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守护每个群众的日日夜夜。”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孙月月说。

记者手记

在董街村,最震撼我们的不是数据,而是两处“意外”:

一个是镇党委考核村干部绩效时,特意将一项“手机App登录率”的指标划掉,在旁边写下:“本月帮独居老人晒了几次粮食?”

另外一个则是小小的董街村竟然也有自己的村歌。和大部分描述家乡的歌曲一样,《美丽的董街我的家》用简单的旋律和质朴的歌词唱出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对家乡的热爱。

因为热爱所以歌唱,这或许正是中国乡村治理的基因密码:制度在高处扎根,温度在低处生长! 

策划:李敬欣 张培君

  统筹:谢岚 范昭

  记者:宋向乐

  视频:刘晓明

  制图:张谷臻

编辑:陈梦伊  审核 :郭同欢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