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变“型”记⑤丨中原“油城”变“新城”——看传统石油城市濮阳如何实现破局重生
君恒生物通过技术创新把餐厨垃圾变成了飞机用的绿色生物航油。图为工作人员在做实验。本报记者 邓放 摄
台前县传统羽绒产业以品牌打造向高端化迈进。王传帅 摄
濮阳市积极开发风能资源,风电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图为华能濮阳县500兆瓦风电场。 濮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逯彦萃 张晓静
盛夏时节,无人机俯瞰濮阳。
在栉比的楼房与广袤的农田中,镶嵌着三个特殊景观——磕头机、储罐群、风车林。它们记录了濮阳从石油之城向新材料、新能源之都的变迁历程,见证城市的兴衰与重生。
在中国历史的城市版图上,濮阳这片土地不断更名,存在感一直不强。直到中原油田被发现、开发,因油而兴的城市框架迅速隆起。
1983年,濮阳市正式设立。大庆路、胜利路、玉门路等以油田命名的城市街道,彰显了油城底色。
然而,大自然的馈赠并非永续。
2011年,濮阳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石油之城的光环逐渐褪去,城市发展不得不直面如山的压力。
“油兴城兴,油衰城衰”的担忧曾一度在城市中蔓延。
城市发展该走向何方?濮阳走出困境的逻辑是什么?能为其他城市带来哪些启示?
挖潜 老产业用上新技术,隐藏存量变发展增量
濮阳建市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原油田是濮阳市经济的中坚力量。但2010年底,石油、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仅剩高峰期的4.6%、5.8%。
油城该咋办?
新技术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新技术冲破了‘枯竭’原有边界,让开发后期的地下剩余油‘无处遁形’。”中原油田文留采油厂地质研究所副所长魏利平说:“当前13口新井日均产油约5吨,地缝里也能榨出油。”魏利平聊起文留采油厂“逆生长”背后的科技密码如数家珍。随着新技术的更迭,原来的地质储量空白区变成新的潜力层。文留采油厂,这个中原油田的大本营再次红火起来。
技术多点开花,减损与增产一样重要。“抽油机是油田生产的‘心脏’,我们对其做了数智改造,让这颗‘心脏’更强大,故障停机率同比下降30%。”文东采油管理二区信息技术室副主任李胜青说,“技术赋能确保了我们在采油过程中稳产、减损。”
在新技术加持下,向内求可以挖潜,向外寻能够拓局。
7月3日,伴随着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口岸的汽笛长鸣,一列中欧班列载着中原石油工程公司自主研发的钻头驶向哈萨克斯坦。“构建全流程保障机制,实行研发制造一体化管理,使我们生产的钻头产品合格率稳定在较高水平,是中亚能源开发产业中的‘抢手货’。”该公司直属单位管具公司经理西佐伟说。
作为濮阳产业出海的主力军,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不仅卖产品、也在卖服务、更在定标准:在科威特运营中石化中东首个井筒大包项目,在乌干达输出静音钻机技术并获“小而美”国际奖,为沙特培训外籍员工3.29万人次,连续18年入选全球最大国际工程市场承包商榜单……这支“舰队”在技术标准、管理模式、人才体系方面持续推进,逐年扩大海外市场占有率。2024年用50.39亿元海外收入反哺城市。
老产业用上新技术,盘活了隐藏的存量,将其变成了城市发展的增量。
转型 新产业脱胎换骨,产业增量变发展常量
任何一个城市如果过度依赖单一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都会面临较大风险。深谙此规律的濮阳,兴于油不困于油,将资源枯竭看作产业重构的起点。
延伸产业链,原材料变新材料。
每吨石油卖几千元,一吨PC新材料卖到1万多元,升级的生物基PC新材料每吨售价十几万元。盛源集团这家以运输原油起家的企业,20余年来,以“油”为产业起点,走了很长的路。从原油运输到传统石化,从传统石化走向精细化工,再跃迁至新材料领域,“一滴油”延伸出一个产业链,也是濮阳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嫁接新技术,产业跨进新赛道。
在濮阳市南乐县,以玉米芯为原材料,引入现代化工技术,蝶变成可降解材料丙交酯、聚乳酸产品,产出可降解塑料袋、被服等绿色工业品。一个产业园区聚齐了产业链上下游,成为地方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濮阳工业园区,君恒生物突破卡脖子技术,将地沟油炼成生物航油(简称SAF),也是全国首个获民航适航认证的民营企业。“目前已具备SAF年生产能力30万吨,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位,产品出口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张振辉说。
把废弃物变成新材料、新能源等“黄金资源”,濮阳人靠什么?除了新技术,更重要的是油城的化工基因、产业基础、人才储备。
未来产业赢未来,重仓氢风产业。
2022年,我省公布了《郑汴洛濮氢走廊规划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郑州制造燃料电池汽车,洛阳、开封做零部件配套,濮阳打造制氢基地,旨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就在同年的12月25日,我国单套最大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在中原油田成功投产;两年后,我省首个百千瓦级SOEC电解水制氢项目在同一厂区开工;2023年,我省首个风储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在濮阳投产。
用大风车产出的绿电制造绿氢,再用绿氢服务绿色化工和新材料产业,濮阳形成了新的产业闭环,也意味着实现产业重构、多元发展。
嬗变 城市伤疤换新颜,“老空间”释放新活力
这座城市之所以能持续发展,不仅仅因为产业结构顺利实现转型升级,还在于其立足“家底”,创造新价值。
在濮阳,大量油气田被开采之后,地下也形成了密闭性良好的圈闭空间,具备了建设储气库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战略开发,这里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战略储气库群,也是国内储气类型最多、覆盖范围广阔的储气库群。现在,濮阳市及周边,由文23、卫11等7座储气库组成的中原储气库群,守护着京津冀、雄安新区等在内的七省二市、4亿人口的安全“底气”。
当城市伤疤变成人民的“底气”,工业遗址也成为百姓美好生活的“秀场”。
站在斑驳红砖墙前拍一张照片,喝一口濮阳本土品牌燃喵咖啡……这个暑期,来濮阳工业设计创意中心打卡的年轻人真不少。这里原是中原油田废弃的仓库厂房,经过精心设计、改造,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很多人感叹,石油印记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精神粮仓。
伤痕变成瑰宝,沉睡的资产变成网红地标,大风车逐渐替代磕头机……在逆水行舟的城市竞争中,我们看到了濮阳市善于辩证对待新与旧的关系,地方规划的远见与产业自发转型的动力,铺展出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画卷。
数字简单最有力。
2024年,濮阳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增速领跑全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实现“四连优”。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濮阳这座老油城转型成果,不仅写进了GDP的增速里,更融进了居民福祉中。2024年,濮阳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每花10元,就有7.65元流向民生口袋。
石油井架与光伏板隔空对话,生锈的炼油厂与洁白的制氢站悄然同框,这里完成了从一油独大到多元共生的成功转型,油城已变为新城。
结语
没有哪个城市可以靠单一资源获得可持续发展。
许多与濮阳相似的油城都在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多元化渠道。
新疆的克拉玛依,在用好石油资源的同时,积极抢先布局新时代“石油”——大数据。利用当地风、光资源丰富和电力成本低的优势,加大智能算力集群规模建设。“十四五”以来,当地云计算产业园区新注册企业(项目)70余家。2025年,力争实现算力10万P以上,跻身国内行业第一方阵。“石油城”丝滑转换为“算力城”。
黑龙江的大庆,是享誉世界的油城,是共和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在面临油气枯竭,市民迁出、工业体系遭受重创等困境,积极将“失落的场景”变成“文旅风景”,城市发展方向转向工业旅游。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吸引全国游客、研学团队来打卡、追忆岁月。昔日的“油城”变成了“游城”。
广东的茂名,积极向生态要效益。把“城市伤疤”打造成生态公园,主城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山水相融城如画,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排名全省前列。如今,茂名依托生态资源,积极融入湛茂都市圈,拥抱粤港澳大湾区,俨然成为湾区后花园。“南方油城”逐渐转变为“滨海绿城”。
……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诸多油城都在打破路径依赖,寻求破局与重生。
但是,油城要想结合自身特点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打破资源依赖、产业锁定、机制固化的深层束缚。城市管理者更需要心怀全局,精准落子。
在顶层设计上,需要实现“退旧”与“育新”无缝衔接;
在科技创新上,需要实现技术进步与商业模式创新双轮驱动;
在人才引育上,亟须破解“人才赤字”与“技能错配”双重困境;
在区域合作上,需要立足产业基础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入圈”“进群”。
也希望濮阳能早日建成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承载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编辑:张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