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法护古村 留住乡愁

2025-08-15大河网-河南日报

新县周河乡西河村一角。 朱春燕 摄

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西顶村特色建筑掩映在山间,错落有致的屋舍与层峦叠嶂的远山构成一幅静谧的山居图景。 受访者供图

黄昏时分,新县八里畈镇丁李湾村传统建筑倒映在水面,与绚丽晚霞相映成趣,尽显古村的宁静与韵味。 受访者供图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葆童 林栋 廉政

  “张老板,再来两笼手工蒸饺!”夏日午后,日头正盛,山环水抱的新县周河乡西河村,阵阵微风带来了大山的凉气,村民张胜利家的庭院里,游客满满当当,老板在灶台前乐呵呵地忙碌着,蒸碗香气从雕花窗棂里漫出来。

  西河村地处大别山腹地,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十几年前,村庄被大山阻隔,张胜利这处祖传老屋,顶上漏雨,墙皮剥落。后来,市里开发传统村落旅游,老屋按《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要求“修旧如旧”,成了小有名气的农家乐。“游客从开春到现在就没断过,每月净收入万把块,村里像我这样开民宿、搞餐饮的就有20多家!”张胜利说。

  乡村的绿水青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勾起人们心中那份乡土情感、乡愁情绪。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基因库”,传统村落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实践场域。

  如何守护这些承载千年文脉的活态文物,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河南给出的答案是:以法为纲,让传统村落既守住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村民富起来、县域经济旺起来。

  立法护航 从无据可依到村民当家

  夕阳斜照在西河村村口的大槐树上,树下的村民议事会正在进行。“东头的墙得用老青砖补,不能用水泥!”该村西河农耕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因权站起来,手里攥着《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小册子,“条例上写着呢,修缮得保留原工艺……”

  2014年,西河村刚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时,村里有不少老宅急需修缮。村干部发现有人在古建旁搭铁皮棚,上门制止,却被村民以“无明确规定”为由,噎得无言以对,只能眼睁睁看着青砖黛瓦间冒出刺眼的白铁皮。

  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科学完善的法治体系。2016年,《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经信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并获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标志着该市传统村落保护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这部历经多次调研修改的法规,突出了村民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申报传统村落需经村民小组会议、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编制保护发展规划时要征求当地村民意见,村民还可参与传统村落生产经营活动,合理享有保护开发收益。“过去有的村子搞开发,村民被‘边缘化’,现在条例通过明确村民委员会宣传保护法规、指导督促村民合理使用传统建筑、参与保护规划制定等职责,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当家人’。”信阳市人大常委会二级巡视员冯桂荣说。

  法规施行的这几年,西河村的老房子慢慢“活”了过来。

  工匠们背着工具箱走街串巷,用古法修复被虫蛀的梁木;村民们把闲置老宅租给合作社改造成民宿,年底能拿分红;连村口石板路都按修旧如旧的规矩重铺了一遍。如今,村里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账户上的数字一年比一年喜人。

  不只是在大别山。2024年3月实施的《平顶山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创新性推出“五个一”机制:每个村落配一名县级领导统筹、一名乡镇干部蹲点、一名专家审方案、一名老工匠带班、一名村民当联络员,把保护网织得更紧实。

  如今在郏县,中国传统村落全部完成保护规划,117栋老建筑在法规护航下重焕光彩。“以前是想管管不了,现在是照着条例能管得好。”郏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向浩坦言。

  连片保护 从各美其美到穿珠成链

  太行山脉深处,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王家辿村的驴车正吱呀吱呀地碾过石板路,送游客去观景台。这个保留了扁担挑水、驴车运输等传统生活方式的村落,如今和附近的西顶村、张家沟村等传统村落串成了一日游景点线路。

  《鹤壁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实施后,鹤壁市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乡村振兴等工作,整合建设、文旅等部门资源,为传统村落穿珠成链提供系统的规划支撑。

  “过去各村‘单打独斗’,游客来了留不住;现在连片发展,看古村、赏红叶、住民宿能玩两三天。”姬家山乡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康天平站在“北斗七星”村落群导览图前介绍道。鹤山区将王家辿村、西顶村等7个村落连片保护,用旅游环线串成“北斗”。

  王家辿村的民俗牌打得漂亮。村民王瑞利把自家石屋改成农家乐,灶台上炖着肉,墙上挂着祖辈传下的扁担。“游客就爱这口老味道。”他擦着粗瓷碗笑道。村里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妇女坐在门槛上纳鞋底,老人在老槐树下编竹筐,这些“不表演的真实”成为最动人的场景。

  几公里外的西顶村则走“高端民宿”路线。企业家孙彩霞投资3000余万元,将100多间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小院,保留石墙木梁的同时,装上空调与智能马桶。“大家既想住得舒服,又想感受到乡愁,这里很适合。”在这里上班的村民齐仁伏说。

  连片保护的关键是打破壁垒。鹤山区成立传统村落保护联盟,7个村落共享工匠、非遗和客源。

  这种集群效应正在扩散。光山县将泼陂河镇古村落连片,修复2000余米长的明清古街,复原光山花鼓戏展演,吸引游客参观;郏县整合资源打造“百里茶道十里古寨”传统村落品牌。

  站在西顶村的观景台远眺,王家辿村的炊烟、张家沟村的红叶、东齐村的香椿田在晨雾中连成一片。“不是把村落圈成‘盆景’,而是让它们像山林里的树,根连着根生长。”康天平说。

  活化利用 从站着看古宅到走进故事里

  “李书记,该您登场了!”五一假期,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的戏曲大舞台热闹非凡。62岁的李付营对着铜镜整理长衫,鬓角白发被化妆师用墨汁轻轻刷过——这位李渡口村党支部书记,如今多了个身份:情景剧《开寨迎恩》里的“清代村长”。

  “以前总琢磨着咋把游客引进来,现在愁的是咋让他们住下来。”李付营说。戏台前,《五世请缨》的唱段已经响起,戏迷擂台赛的红色横幅在晨光里格外鲜亮,台下的青石广场上,带着小马扎来的戏迷早已坐满了前排。

  李渡口村,这个蓝河之畔的千年古渡,藏着800多间明清建筑,屠行、酒馆、布行的老招牌在门板上依稀可见。2022年合作企业刚入驻时,李付营还在犯愁:“这些老房子漏风漏雨的,除了拍照还能做啥?”

  答案写在游客的笑脸上。从五一假期开始推出的《乾隆下江南》情景剧里,村民扮演的漕运官向游客拱手行礼;直播短剧拍摄现场,游客能客串渡口商贩;到了夜晚,渡口音乐节的灯光照亮百年粮仓的穹顶,年轻人围着篝火唱民谣。“以前是‘站着看古宅’,现在是‘走进故事里’。”李付营说,假期里古渡民宿全部客满。

  新县八里畈镇丁李湾村,青砖灰瓦的倒影在水面轻轻摇曳,几座明清门楼一字排开,屋脊上的陶制瑞兽迎着初升的太阳,这幅融合了徽派婉丽与豫南质朴的画面,每天都引着扛相机的游客驻足,而更多人是奔着“故事”来的。

  丁李湾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不少民居成了红军后方医院,180多名伤病员在此被救治,村中有“刘邓大军野战军医院旧址”等40余处遗迹。以往,游客多是隔着玻璃看旧址、读说明;如今,循着红色研学路线走来的游客,能在村民带领下沉浸式体验“伤员转运”的紧张,听老党员讲当年“门板当病床”的故事。

  “我们以《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为框架,叠上‘红旅融合’的点子,让老遗迹不再只是能‘看’的标本。”新县人大代表、丁李湾农村合作社理事长李先波说,这条“会讲故事”的研学路线,每年引来90多万游客,实现5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还带活了周边3000多个岗位。

  “活化利用不是把村落改成商场,而是要留住‘烟火气’,让故事有根。”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科科长陈家永说,他们划下“保护红线”,限定核心保护区商业面积,让老村不丢本色。

  西河村的咖啡书屋里,书架上摆着村民自己写的《古村记忆》。窗外是老人在溪边捶洗衣服的身影,耳边是木槌敲在石板上的声响,和书页翻动声一起飘远。“这才是‘向往的生活’该有的样子,书里藏着故事,窗外淌着‘烟火气’,比那些纯商业化的景区有味道多了。”来自郑州的游客刘潇涵感慨道。

  文化守护 从光影乡愁到数字赋能

  7月18日,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邓保军背着测绘设备,在祠堂的飞檐下调整镜头。“再往左一点,把脊兽的纹路拍清楚。”他是郏县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项目技术人员,正在为这座古村落建立“数字档案”。镜头里,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这些影像将和三维模型一起,存入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以前修房子全靠老工匠记性,现在有了数字档案,哪里坏了照原样修。”63岁的薛国欣蹲在一旁看拍摄,他修了46年古建筑,最懂其中难处。去年修复村西的传统房屋时,梁架结构记不清了,幸亏数字档案里有高清照片,“连木榫的角度都拍得清清楚楚,省了多少事!”

  2023年起,郏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启动了郏县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建馆项目,将其作为郏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项目予以推进。7月25日,郏县薛店镇冢王村、冢头镇李渡口村等6个村落上线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至此,郏县全县20个中国传统村落均完成数字化建档入馆工作。

  “《平顶山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规定,鼓励和支持传统村落数字化建设,并结合本地实际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这为推进郏县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建馆项目提供了法治支撑。”郏县园林绿化中心主任陈国熙介绍。

  “‘五脊六兽硬山顶,青砖高浮雕花脊’,这正是我们村子建筑的特点,再看这护城河……”在手机上就能看到自己老家,赵全民显得格外激动。在临沣寨村长大的他,参加工作后来到了许昌市,虽然每月都能回到村子一次,但乡愁犹如临沣寨村通往外面的小路,承载着无数次的往返与回忆,如今传统村落数字化建设让他离家乡更近。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太行山的石屋群落,到大别山下的豫南徽派建筑群,河南的传统村落正循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经历着从抢救性保护到活态传承的深刻转变。这些承载着千年文脉的传统村落,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也是“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正如鹤壁市灵山街道大石岩村党支部书记徐光所说:“保护老房子,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让后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更要明白,守护好这方山水,才能走向更长远的未来。”

编辑:张龙(小)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